中国农业走进非洲(三)|非洲减贫 中国方案
李小云教授的头衔很多,除了曾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之外,他最看重的有两个,一个是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另一个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在李小云教授的办公室有一大片照片墙,上面的照片记录了李教授科研生涯的很多精彩和难忘的瞬间,其中在非洲的扶贫工作是他很引以为自豪的经历:
李小云:这是坦桑尼亚的前总理平达先生,我带着我的团队在办公室对他进行拜访。
记者:这个是什么时候?
李小云:14年项目刚刚开始没多久。这是讲非洲发展的会议。你看这个是坦桑尼亚的总统,基奎特先生,2012年我带着我的学生到吉奎特家里,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先生家里做客,他跟我和我的学生关系非常好。这是我在非洲地里的玉米做测量。那么这是我在做CCTV的talk Africa这个节目。这都是非洲……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农业人口占80%,这里的农民每年通过售卖粮食只能获得大约120000坦桑先令,大约为360人民币。这远远低于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但是坦桑尼亚这几年的经济增长率却很高,达到8%-9%。经济较快发展,贫困率却不下降,为何贫困问题迟迟逃不开,李小云称之为非洲的经济发展与减贫之间的脱节现象。
李小云: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它的农业生产总产量还是在提高的,人口也在增长,增长率大概在2.5%左右,农业增长大概在3%到3.5%。我们发现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总产量提高都是因为不断地扩大面积,广种薄收,但是它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提高,你想想,那就等于说人的劳动力生产率不提高。
李小云认为,坦桑尼亚80%以上的人口在农业就业,如不优先发展农业,减贫和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实现。他决定帮助坦桑尼亚的兄弟减贫时,将农业作为切入点,具体,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李小云:因为非洲穷人的人口,都是在农业里头。你农业不增长,你经济增长领域都是矿业、黄金,你肯定不能减贫。首先要实现什么?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你不能说发展农业就是多种地,多种地不行,你必须实现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增长,来驱动农业的发展,就是把它的农业发展的模式从这种从这种广种薄收的这种模式,转化到一个集约化的模式。
就这样,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非洲大陆上建立的第一个村级减贫学习中心正式在坦桑尼亚 莫罗戈洛省 佩雅佩雅村成立。中国的“智慧”军团们推广核心种植技术——通过玉米的密植实现粗放式种植向集约化种植转变。此种扶贫模式,背后是李小云团队扬长避短的设计和用心良苦勾画。
李小云:集约化的时候,他又有问题,他没有钱买化肥,他又没有路,没有拖拉机什么很难做。所以我们就想他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还是给他把中国当时农业发展50年代60年代的经验给他。原来他一亩地就一千多棵的话,就是一百多斤。我们中国的一亩地基本上都在八百斤,高一点还到一千斤,差别太大了,十倍的差别。所以我们第一便是让它的密度提高到3000棵,密度提高以后,它必然是要播种以后间苗,要除草的,这样的话就把中国的传统的农业技术转移过来,帮他培训推广人员,然后推广人员再包村包户的种。
李小云教授在玉米地里指导农户做密植
终于,在金色的秋天,佩雅佩雅村迎来了丰收的日子,第一年只有9户参与,到2017年,已有207户采用中国玉米种植技术,占全村农户总量的45.59%。农户之所以愿意参与,是因为经过密植,玉米的产量一下子就增加了3到4倍,事实的力量比任何说服都有力:
李小云:老百姓都不相信,后来有个技术员自己种了以后,第二年就增产六倍。周围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现在为止这已经经过六年多,它的产量都稳定提高到了现在的15到20袋一英亩。相当于从过去的不到一百斤,现在稳定提高到了一亩地300-400斤。
央广记者刘璐采访李小云教授
就这样,“中国方案”在佩雅佩雅村流传开来。从项目管理到技术传授,一开始中国专家的参与相对较多,这对于项目的可持续性来说是一个挑战。随后,专家组开始尝试推动当地人的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推广中国农业技术的主要力量。
记者:当中国专家撤出以后,如何能让当地能够继续采纳和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
李小云:这也是我们注重传授他们技术和方法,我们主要是培训他的政府工作人员,农艺局的专业人士。让他们到中国来看。前前后后培训了四五百人,来中国就三百多人,到我们华北地区河北地区看玉米,看我们的密度,然后为了保证密度,我们也动脑,我们做一个尺子,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尺子,一个棍标着密度。每家都有一个。就这样非常简单。
坦桑尼亚的村庄采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大部分农户的玉米产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村里很多农户因此盖起了新房,购置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也有钱送孩子上学了。这证明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对于非洲农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和非洲分享的空间。李小云谈起中国方案在非洲的适应性总是滔滔不绝。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自豪。
李小云:中央提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需要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去在实践中去把它落实。我们这些人的使命就是怎么能够更好的在实践层面上来帮助我们的国家建立起一个具有更现代的、更文明的一个全球伦理。不是搞霸权的,不是搞剥削人家的,所以他要建立一个非常的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互惠互利这么简单,我觉得要超越互惠互利。我们中华民族要从一个传统文明古国变成一个现代文明大国,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能够在实际里头能为这种全球性的伦理来作出贡献,我觉得非常重要。
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共同目标、共同肩负的历史任务,开展减贫领域交流合作是促进中非发展经验分享,实现共同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减贫经验向非洲推广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建设扮演着重要的抓手和平台作用。李小云认为,除了通过减贫经验分享,为非洲提供减贫参考借鉴外,在“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下,中国可通过贸易投资与合作,多渠道在非洲创造就业;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支持非洲农业转型升级。
李小云:“一带一路“”我觉得是非洲减贫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因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就是我来给你分享我的发展机会,我的发展成果和我发展经验,因为非洲减贫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业压力太大,农业增长压力太大,那么又没有劳动密集的制造业能把劳动力吸引出去,所以一带一路为非洲提供的机遇,实际上是超过对任何其他的地方的机遇。如果非洲能够把我们的一些劳动密集生产桌子椅子生产鞋袜子生产衣服的产业接过去,它有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个对非洲减贫直观重要。
记者: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