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支团二十周年 | 我校与团中央合作找寻研支团运行的好模式
本网讯 1998年11月,我校、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组成了101人的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次年8月,他们从人民大会堂出征分赴7个国定贫困县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扶贫工作。20年过去,曾经的研支团成员大多走向社会成为中坚力量,研支团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7年8月,来自180余所高校的近3000名研究生组成第十九届研支团到19个省(区、市)近300多个贫困县进行基础教育教学志愿服务工作。
支教一年是否会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各高校对研支团成员有什么样的配套制度保障和好的经验做法?研支团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这些是我校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组成的研支团课题组在20周年之际最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到多所高校进行深入调研。1月18日上午,他们来到了清华大学团委。
据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团委副书记铁强介绍,自组建第一届支教团起,清华就致力于选拔好、培养好、关心好、支持好、宣传好研支团这个队伍。为了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学校每年组织志愿者定期到清华附中实践培训,安排志愿者在正式服务前到支教地考察学习,也要求每位志愿者参加普通话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希望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使志愿者更加专业的为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除此之外,学校也鼓励这些在当地的“名片”和“代言人”积极发掘潜力,在更大范围内为支教地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二十年来,清华涌现了一批优秀志愿者。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副主任杨海军是第一届研支团成员,他在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服务地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一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和回忆是永恒的。他说,支教时看到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条件的恶劣使自己返校读研时更加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批也有志愿者利用支教时间在课外围绕所学深入调研当地的人文、环境、土壤等,回校时带着的不仅是对当地的留恋,更有宝贵的科研材料。随后,清华大学第18届、19届、20届成员以及南京大学第19届成员汇报了自己的支教工作感受。
课题组负责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晓红听取了汇报交流后表示,清华大学研支团在2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行体系,与其他高校相比,在培训制度建立等方面走在了前列。课题组希望通过调研等方式详细了解各高校在研究生支教方面的品牌活动、好的运行模式、困惑问题,加以梳理,给更多高校以参考借鉴,推动问题解决,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蓬勃发展。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组织培训处副处长张帆、上海市志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俊虎介绍了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历程和先进人物。我校团委书记张银,马院副教授赵少华、宗成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曾毅红、教师奚冬梅,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宋志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许莲丽,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苏超莉等参加了座谈并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