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迈向现代化食品名城
■本报记者 刘 丹
“万家团圆之际,远离家乡的我吃着用双汇冷鲜肉做的饺子,看着桌子上的双汇肘花、卫龙辣条、南街村方便面,浓浓的思乡情在美食中得到慰藉。”今年的中秋节,在海南工作的漯河籍王女士没能回家乡,好在众多带有家乡符号的美食解了她的思乡之情。
美食不仅慰藉了众多漯河游子的思乡情,还让漯河这座中国食品名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食品产业高歌猛进,双汇发展成为全球猪肉食品行业龙头老大,卫龙美味跻身行业领军企业,贾湖酒业屡摘国际大奖,中大恒源、微康生物等品牌在我市崛起……“舌尖上的漯河”名扬四方,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十年来,我市立足农业、畜牧业兴旺的优势,围绕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食品产业规模已达2000亿元,占全省1/6、全国1/60,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和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
发展绿色智慧农业
筑牢“农食融合”之基
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智能农机就自动完成播种、收割、施肥;通过手机能实时监控土壤湿度,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无人植保机飞防作业,让“以虫治虫”绿色防控轻松实现……在漯河的广袤沃野上,科技与农业的融合,让农业现代化正在成为现实。
眼下正值秋收季节,临颍县辣椒种植大户卢金奎看着自家地里火红的辣椒,脸上笑开了花。他告诉记者:“现在,利用5G智慧农业设备平台,辣椒从播种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各种硬核装备及新技术的应用,让种地特别省心省力。”
“依托智慧农业现代生产模式,农民摆脱了繁重的劳作,不再‘看天吃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产品绿色发展,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原料保障。据介绍,我市现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64.8万亩,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有82个,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建成了小麦、蔬菜、食用菌等8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出临颍小辣椒、舞阳大豆等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临颍县还于近日荣膺“中国数字辣椒之都”称号。
十年间,绿色智慧农业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种植方式,对我市加快“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颐海海底捞40万吨调味品生产项目落户临颍,看中的就是该县的优质辣椒种植基地。“我们的辣椒品质好、产量高,不仅可以满足南街村等本地食品企业所需,还是老干妈、海底捞等知名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临颍县辣椒现代产业园负责人说。
坚持全链发展模式
做好加工增值文章
今年我市夏粮喜获丰收。在郾城区雪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农户、合作社与公司实现了共赢。“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及到地头收购等服务。这样既保证了粮食产量、质量,又促进了公司和农户节本增收。”河南省雪健农场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联合体内部买种子、农药、化肥,不仅质量有保障,还比市场上便宜。粮食成熟后,公司派人到地里直接拉走。如今,我种地更省钱省事了。”郾城区商桥镇大杨村种粮大户晋俊岭颇为自豪地说。
在我市,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我市引导中粮面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小麦产业化联合体,推动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小麦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科院和小麦育种专家实现深层次、订单化合作,加快构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产业链农产品供应体系。
依托优质原料和特色产业资源,我市开启农业现代产业园全域创建模式,形成以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2个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骨干、16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支撑、22个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的全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切实加强以“六个打通”为代表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培育出智能食品装备、绿色包装、食品添加剂、冷链物流、预制食品、特医食品、宠物食品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向前后延伸、左右拓展。近年来,我市食品及相关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2%,正在向3000亿级的产业生态迈进,是全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如今,漯河食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数千个品种,形成了以双汇等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卫龙、南街村等为代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可口可乐、统一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集群,以中大恒源、高旗生物等为代表的果蔬加工产业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位居全国第一。我市成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漯投资发展。
聚焦创新之城建设
打造漯河发展新优势
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计划投资6.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6亿元。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实验室总部大楼装修完毕,已具备投用条件;总投资1.2亿元的中试基地16条生产线全面改造提升,建成了朱蓓薇院士专家工作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首批投资5000万元的仪器设备8月底前完成安装调试……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之城建设,多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国家级、省级食品类研发平台已达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达300个以上。今年,我市立足“创新之源、食品未来、人才高地”定位,与有关院士团队、高校院所一起高标准规划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把它作为“一号创新工程”全力推进,着力打造殿堂级实验室和“科学家之家”。9月22日,中原食品实验室揭牌。
“实验室前期建设已经取得良好成效,下一步将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验室总体定位、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聚人心、汇才智、下功夫,高标准、高水平、规范化推动实验室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为食品产业做大做强贡献智慧和力量。”9月3日,中原食品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带领专家团队在漯召开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推进座谈会,与我市就中原食品实验室下一步工作进行对接。
“去年3月,全国首个《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RS2)》团体标准在我们这里产生,让高直链玉米抗性淀粉这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食品配料,更有保障地走进了食品加工车间。”市食品公共研发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设立“市长标准奖”,鼓励企业主动创标准、参与定标准、生产守标准。目前,全市主导制定农业、食品产业领域标准达420多项,参与近百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漯河标准”已成为建设创新之城的一个鲜明标识,让国内更多食品企业受益,也推动了全国食品行业更加规范、更加安全、更可持续发展。
厚植发展优势,我市食品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去年9月,我市出台了“关于争创‘五基地五中心’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的实施意见,高规格组建市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领导小组,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和“产、城、链、园、人、文”一体谋划设计推进,全面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全国“三链同构”示范基地、全球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全国知名休闲食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冷链物流产业基地、行业领先的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国内独具特色的食品文化中心、全省领先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世界有影响力的食品展览展示中心、国内权威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数字化、高端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探索创新。漯河食品实现量质齐飞: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下一步,我市将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主动融入郑州都市圈,形成都市圈高水平食品创新中心、食品产业高地、制造业配套基地、综合物流副中心,把漯河打造成一流的现代化食品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