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增四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引题:北京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分享“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
9月24日,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北京从今年起将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四所高校分别结合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作经验交流。同时,首都博物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式成为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教师与讲解员合上一节“大思政课”
当天上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强光美、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以“‘赶考’路上的北京答卷: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题进行了“大思政课”示范教学。
解放北平时,连续包围了北平一个多月,为什么会围而不打?解放北平过程中,如何做到既消灭“老鼠”又不打碎“花瓶”……强光美在课堂上连续抛出几个疑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那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在讲解中,强光美还通过“大思政课”实时教学互动平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互动,让讲解员远程利用纪念馆的各种资料,为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提供便利。
记者注意到,在这堂“大思政课”上,老师利用了多种方式讲解内容。比如,为了让同学们感受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时受到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现场准备了VR眼镜。在讲解共产党人“赶考路”时,使用了沙画视频。
在示范课点评环节,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表示,讲好“大思政课”,从内容与形式来讲,内容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上要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
高校现场分享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
用好“千人百村”等社会实践机会、走出校园建设“思政大课堂”、用好“科技小院”……当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农学院四所高校分享了讲好“大思政课”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讲述了学校通过开展“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社会实践,讲好扎根于国家发展重大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的有关做法和经验。胡百精介绍,就如何推进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学,学校进行了系统规划。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培景分享了学校利用“科技小院”打造浸润三农情怀的社会大课堂。科技小院模式下,该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的校园、学校实验站转移到开放的农村一线,人才培养更符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求。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成文介绍了学校探索“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市属农业高校,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分享了学校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不断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具体做法。赵锋表示,“2022年暑期,学校组织400支实践团队、2100名师生奔赴北京所有区和京外22个省市乡村振兴一线,把服务乡村振兴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开在‘三农’一线、田间地头。”
4家单位挂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与首都博物馆等4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首都博物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式成为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协议,双方将组织优秀思政课教师、展馆研究员、解说员,共同挖掘、打造系列现场教学课程;加强人员培训、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合作;联合开展现场教学、VR教学、志愿服务、支部共建等合作。
“我们初步考虑在全市形成一个‘1+1+N’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清单:第一个1指立足‘吹哨报到’‘回天行动’等生动实践,建设一批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第二个1指联合市文物局等单位,在首都‘四个文化’标志性场所建设一批文化体验课堂,增进学生文化自信;N指的是推动各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建设一批专业育人平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干部姜男介绍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初衷。
2020年9月19日,首个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基地在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落地。今年7月4日,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基地、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北大红楼揭牌。日前,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北京有22家。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