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传承行动丨中国农业大学:新时代学风建设工程常抓不懈
通讯员 刘铮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新图书馆,映入眼帘的是“扎根大地、爱国奉献”主题展,生动反映了学校百年学风。每天都有师生在此流连驻足,感悟一辈辈农大人的精神传承。
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将红色基因写入大学章程,以“扎根大地、爱国奉献”优良学风作为“双一流”建设之魂。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部署,把深化新时代学风建设工程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深入实施“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农大故事”思想引领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支持战略科学家围绕国家和“三农”重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大集群,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践中接续奋斗,不断加强学术道德、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学术氛围,激励师生谱写“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新篇章。
大力传承科学家精神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新楼一层,一位老先生头戴草帽站在麦田里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是蔡旭先生纪念展上的大幅照片,照片中的老先生就是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农学院蔡旭教授。
2021年是蔡旭诞辰110周年,农学院特设蔡旭先生纪念展,以期怀先贤之高标,传先生之精神,勖后学之奋进。
在蔡旭诞辰110周年纪念仪式上,蔡旭的第一个博士、中国农大校长孙其信深情回忆起导师,称赞先生的爱国情怀、爱业情怀和爱生情怀“是先生今天留给我们所有小麦人的最大精神财富”。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作为中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中国农大在历史上走出了一代代大师先贤,他们的潜心科研、治学报国的风骨和精神也构成了学校学风的优秀组成部分,被一辈辈农大人以各种形式不断传承。
西校区室外,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辛德惠、李连捷、俞大绂、蔡旭、李竞雄5位先贤的铜像。每天,无数的农大师生从他们身边走过,很多人会驻足凝视,缅怀先生的事迹,也让先生的学风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后学。
对先辈们优良学风的展示不止集中在室外。2021年5月12日,我国著名动物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动物科技学院吴仲贤教授诞辰110周年之际,一座吴仲贤的铜像在动科学院楼道内揭幕。这也是农大室内铜像中最新设立的一座,娄成后、闫隆飞、黄瑞纶、周山涛、曾德超等前辈大师的塑像也屹立在校园的楼宇中,讲述着先贤的事迹。
对前辈学风的传承还体现在老教授、老专家身先士卒地传承上。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作为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团成员,积极进行学风建设宣讲,其中,2009年至2019年应邀到多个省市、部委院所和高校作“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方面的宣讲报告共62场,听众人数超过2万人。
为深入挖掘中国农大的优良学风,学校也积极参与“学风传承行动”。食品学院和工学院团队系统梳理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两个学科的学风传承和人才队伍研究,分别形成了近十万字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已经成为研究两个学科学风传承历史的重要材料,也传承着两个学科的优良学风。
2021年,工学院团队适应传播技术的进步,积极实现媒体融合,制作了专题视频和H5,用新颖的手段让农机学人的优良学风广为人知。
把优良学风化为前进动力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大的校训。中国农大也非常注重把学风传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学校发展结合起来,让优良学风激励青年师生,光耀当代。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几名来自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大前身)的青年教师来到河北曲周的“老碱窝”张庄,开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经过县校双方艰苦奋斗,改土治碱成果从张庄村向外扩展,把千年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在这一过程中也诞生了农大人“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
如今,曲周实验站已经建起了历史展览馆,集中展示1973年以来农大人扎根曲周大地,服务当地发展的生动实践。历届到实验站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师生都会到这里参观学习,先辈的优良学风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曲周实验站也成为中国农大拥有的两个由中国科协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另一个是位于校内的中国饲料博物馆。
在曲周这片土地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为代表的新一代农大人继承优良学风,创立了“科技小院”模式,师生住进农民家里,为农民朋友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如今,科技小院已经成为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近500家科技小院遍及全国。在不断的发展中,从一对一的帮扶到产业振兴,再到乡村振兴,科技小院也在不断升级。
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前,新生都会穿过老校门模型走进会场,学校用这种方式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学校百余年厚重的历史和优良的学风。
中国农大始终不忘“扎根大地、爱国奉献”的优良学风,学校系统梳理和组织编纂《念兹在兹》《玉汝于成》《初心弥坚》等图书,讲好农大人在强农兴农、脱贫攻坚和许党报国中的故事,深入推进思想引领工程。党委书记姜沛民强调:“无论何时,都要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不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农大人也积极行动起来,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团队扎根云南省河边村多年,展开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在帮助当地脱贫后,还继续开展河边村的乡村振兴计划,并分别开展了湖北恩施“枫香河益贫乡村计划”社会扶贫行动,以及“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为我国减贫事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贡献力量。2021年李小云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中国农大师生正扎根祖国的田间地头,把优良学风应用在服务“三农”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