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黑土地保护法助力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光明网 2022年08月0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作者:李玉梅(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之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并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这既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黑土地保卫战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传承中华文明,黑土地保护法彰显实践特色和制度创新

种养结合的农耕文化,传承中华千年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农耕强调种养结合,这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种地和养地结合,要养好地,土壤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善于利用土地,适当增加肥料,持续改善土壤特性,才会不断提高农作物产能。《黑土地保护法》第4条第1款规定,黑土地保护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用养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的原则;第13条第1项规定,因地制宜实行轮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广适度休耕。第23条规定,国家实行用养结合、保护效果导向的激励政策,对采取黑土地保护和治理修复措施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补助。从原则、措施到补贴政策,立法将种养结合的中华文明精髓固定为法律制度发扬光大,并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保护和利用黑土地的关系,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因时而异。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基层实践,向地方立法汲取经验。来自黑土地保护的基层一线农民、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都为立法建言献策,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耕作方式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选择、秸秆利用的奖励与补贴、不同黑土类型和地理区域的技术模式、社会共治的黑土地保护模式等都是来自人民的首创精神和基层的深入实践,只有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才能保护好黑土地。《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先行,因地制宜探索遵循自然规律、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立法,为国家黑土地保护法制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提高了立法的质量和效率。

综合施策,科学有效,弹性立法稳中有进。《黑土地保护法》第3条规定,国家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保障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通过“两正两负”的弹性指标确保了黑土地保护的底线——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增量弹性——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依法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向好向优的法律保障。

多元协同,形成黑土地保护共治格局。《黑土地保护法》第4条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宏观调控能力,引导、规范好市场主体有序有效参与保护。黑土地作为公共物品,其保护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普惠性的特点,因此要强化政府统筹保护职责。建立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指导,增强黑土地保护的协同性。第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好农民权益,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黑土地具有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价值,要实现三种价值的均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就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经营者是黑土地保护的主体,他们只有通过市场价格和投入保护机制获得合理的经济对价,才能将意识和行动统一到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耕作方式,增强保护的信心和实效。第三,强化全社会对黑土地的科学认知,形成社会保护合力,完善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全社会共同守护的耕地中的“大熊猫”,因此,全社会要形成黑土地保护的合力,负责任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耕地资源。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黑土地保护,做到广泛参与、多元共治。

加大黑土地保护投入保障,鼓励黑土地保护保险业务。国家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奖补资金的倾斜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应当保障黑土地保护需要,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区域投入保护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黑土地保护活动。国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黑土地保护相关保险业务。

遵循规律,加强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科技为黑土地保护提供重要支撑,国家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采取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将黑土地保护、治理、修复和利用的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持领域;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规定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黑土地质量、加强环境治理的关键措施;对黑土地进行科学分区,因地制宜合理采取保护、治理、修复和利用的精细化措施。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黑土地保护的中国方案。国家支持开展黑土地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2021年,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指出,黑土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殊馈赠,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调节温室气体的缓冲器,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住全人类粮食安全的“饭碗田”,就是留住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中国有黑土地保护的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也积累了法治、规划、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政策对话、技术交流、人才培养、保护机制等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可以向世界提供黑土地保护的中国方案。

落实普法责任制,高效推进黑土地保护法贯彻实施

一方面,做好法律宣贯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黑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法律出台施行后,我们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做好新法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保护黑土地的社会氛围。根据共生与循环的思想,在将黑土地作为生命系统规律的共生与循环系统中,将人类的活动加以重新定位,摆正其应有的位置,采取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黑土地养护耕作模式,实现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落实普法责任制,高效推进新法实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立法宗旨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包括法律的遵守、法律执行、法律适用和法律监督。全体公民和社会组织都要守法。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普法责任制,应坚持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黑土地保护法的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面向黑土地保护内部系统普法和面向社会公众普法双向推进;坚持条块结合、密切协作,实现黑土地保护部门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部门与地方的衔接配合;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创新黑土地保护法的普法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

光明网2022年8月5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