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郑馨航: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郑馨航,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保研至孙文献教授课题组,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将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农学与生物学院进行专职科研教师工作。研究方向为水稻与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在植物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一篇,并以共同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2篇,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业奖学金。
在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习期间,经过对植物病理学的学习,郑馨航逐渐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6年本科毕业后,她加入了孙文献教授课题组,并在孙文献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对稻曲病菌效应蛋白致病机理的研究。经研究发现,稻曲病菌在侵染初期分泌新型酪氨酸蛋白磷酸酶效应蛋白SCRE6到水稻细胞内。SCRE6通过去磷酸化的方式抑制免疫负调控因子OsMPK6的降解,从而促进稻曲菌对水稻的侵染能力,该项研究于2022年5月在The Plant Cell期刊成功发表。每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博士期间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早起熬夜可以说是每个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然而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学术成果的获得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有效的工作时间非常重要。每天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从进入实验室开始便确保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试验,便能提高效率并保证工作进度,从而给自己留出充分的休息时间,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第二天的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合理规划时间,持之以恒,放平心态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必要素养。此外,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多向行业专家请教学习,多和大家沟通交流,往往能激发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读博期间,她倍加珍惜每一次与行业顶尖专家的交流机会,这对于她眼界的提高和课题的推进都有莫大的帮助。
躬耕实践,勇于担当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有着特殊的规律,稻曲病菌在水稻抽穗的时期侵染,此时正逢炎炎盛夏,却也是实验室每年重要的“接菌大考”,“不误农时”是农业学者谨遵的信条。课题组每年会派两名学生到江苏省农科院进行稻曲病菌田间接种实验,连续五年,她主动向导师要求参加接种任务。每次进行接种实验,她总是比在实验室进行自己的课题更加认真谨慎,因为这关乎实验室同学们的课题进展,错过了就又要等待一年时间。无论当头烈日或是雨打风吹,都无法影响她的专注。每当汗水滴落稻田,她的内心都感到非常的踏实,因为她知道自己正在浇灌一颗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身为农学学子,自当发扬农学人的“耕耘精神”,即躬耕实践,脚踏实地,勇于担当。
不惧失败,勇往直前
郑馨航坦言回想科研时光,面对最多的便是失败,“如果从前的学习生活是教我如何成功,那么读博便是教会我如何直面失败。”郑馨航说,“我的导师曾和我说,做十个实验可能只有一个可以成功。在科研道路中会面临无数次的失败,但科研就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尝试中抽丝剥茧,然后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失败,要像郑板桥笔下的竹一般,‘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铸就了通往成功的大道。”
脚踏实地,难忘师恩
郑馨航非常庆幸能够加入孙老师课题组,虽然研究生阶段主要靠自我管理,但她认为导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孙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她,从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进程的安排,到实验中遇到问题与困难,孙老师都会细细的与她和替他同学讨论,帮助她们分析。在郑馨航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时,孙老师也是细心地反复帮她修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错误都会细心批注。不管多忙,孙老师总会抽出时间与同学们讨论课题,对近期的结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规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与老师沟通交流之后,往往会觉的豁然开朗。孙老师以身作则的教会她们,做科研就是要热爱并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学会积极地与导师沟通交流,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未来,郑馨航将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她谨记母校“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以自勉,也会传承她的导师对于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奉献精神,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书写青春故事!
实习编辑 李天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