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丽、李小云: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中国启示”
发展与发展合作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核心主题之一,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期待。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以及探索出来的新思路新范式,对创新全球发展知识体系、推动全球发展实践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发展中国家既融入国际秩序又保持自身独立性提供中国经验。面对二战后主要建立在南北关系之上的国际秩序,如何既融入国际体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先进经验,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我国取得如此巨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坚定并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同时又特别注意结合自身国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从技术到管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又始终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自身,把握发展进程的主动权。不盲目跟随,注重根据实际国情有效转化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不断优化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把国际合作重点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战略部署当中,引导国际资源的本土化转变,实现为我所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价值链受益能力,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为那些既想加快自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参照。
其次,为发展中国家凝聚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多元力量提供有益启示。经典发展研究往往根据政府、市场和社会等推动发展力量的不同作用,划分形成新自由主义、发展型国家、结构主义等不同理论范式,并更多体现了不同力量之间的分立和对立。中国式现代化为整合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多种力量提供了探索。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是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等资源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发育迟缓、教育投资短缺等复杂繁多,因此十分需要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锚定发展目标的合力。在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我国形成在“优先事项”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进行整合安排,在特定时期内聚焦某些特定发展目标。这在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工作中都有突出体现。与此同时,我国在其他事项上也维持各种力量相互协作,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社会的局面,这个三角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动,但三者之间的统筹始终存在。整合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各种力量,促进多方行动与协作,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汲取有益启示。
再者,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超越西方历史上曾经走过的殖民主义老路和“强国必霸”的范式,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促进全球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推动建立中非、中拉、中阿、中国东盟等多个区域合作机制,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机构,搭建进博会、服贸会等一系列促进互利合作的平台。
2021年中方又提出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的全球发展倡议,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为推动倡议落地生根,中国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包括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和全球发展知识网络,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等。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是中国顺应国际社会需求、助力解决全球发展困境的主动作为,也是从全球治理顶层设计上为解决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倡议的推出和逐步落实,可以为世界发展知识库提供新思路和新要素,通过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多边组织等国际社会多元主体的互动和相互协调,建立起共享的全球发展知识体系,推动发展理论创新,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作者徐秀丽、李小云均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