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厚植情怀,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编者按:12月5日,《人民日报》在5版以《育拔尖人才 强创新之基》为题,报道5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其中我校部分由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联合《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本报记者 吴 丹
古生村的年轻人突然变多了,村子也热闹起来。
走在路上,随便偶遇一人,就可能是硕士、博士。秋燕小吃店的杨老板笑称:“我们村的教育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今年2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小院,重点关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也是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壮大成熟的重要标志。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第一个科技小院。如今,科技小院已从曲周走向全国各地,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1800余名学生。
“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放到农业生产和科技前沿一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冲,是北京几家科技小院的负责人。一年中,王冲超过1/3的时间和学生们蹲在田间地头,解决农业生产一线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拔尖创新人才。
“要发自内心地去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做点事。”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说,情怀是新农科人才最重要的素养。中国农大汇聚名师开设了“大国三农”精品在线课程,打造2万亩耕读特色劳动教育基地,将课程“教学大纲”转变为“育人大纲”,开启“专业课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专项教改,奠定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基石。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中国农大开设了一批全国首创专业,从课程体系重构、传统专业改造、新型专业布局等方面着力,逐步完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对2021届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显示,89%的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农业+”领域深造或就业。
“走上农业这条路,你动摇过吗?”
传统观念中,从事农业工作约等于收入差,面朝黄土,人辛苦。采访中,中国农大学生们回答:
“深山石头窝,出门就爬坡,我没有丝毫后悔。”动物医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李康灵,放弃高薪,“扎”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探索“五方联动”建设产业园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农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徐圆荃,寒暑假和同学们自行组队,走进陇亩阡陌,了解乡情。在她眼中,广袤农村已一改从前面貌,风景优美,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升。
在云南古生村的科技小院,在甘肃石羊河的实验站,在吉林梨树县的黑土沃野,在海南崖州湾的育种基地……大江南北,知农爱农的中国农大人,迸发着以青春之力投身乡村振兴的兴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