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脚踏实地加油干,创新深处在基层——高质量开局侧记之四

2021年12月21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农大人的牛年是从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开始的……

当牛年春晚的音乐声响起时,理学院应用数学系的徐义田教授、2017级本科生曹宇舟师生二人,正沉浸在一篇论文的修改之中。徐义田是曹宇舟的本科生导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短短几年间,曹宇舟已经开始打磨自己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了。四个多月时间过去了,曹宇舟这篇论文写作的收尾工作赶在了除夕之夜。时不我待,在匆匆吃完了年夜饭后,师生二人争分夺秒改论文,一直忙到大年初一凌晨,终于在投稿截止前10分钟把改定的论文成功投出。

“我们是一群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正在做的是平凡但重要的事儿。”应用数学系的老师们自豪地说,“只要学生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

回首校报编辑部的一篇《开局争朝夕 奋进新征程——辞旧迎新犇腾在祖国大地的“农大牛”》 迎春特写,生动描绘了校园内外、祖国大地的农大师生,不待扬鞭自奋蹄,只争朝夕,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加油干的精神风貌。

惟其如此,我们才迎来“十四五”高质量开局。

尽情书写新征程上的“三牛”精神

6月1日,我校新闻网上推出题为“攻坚·灯光”的图片特写,把校园夜深人静之际,园艺楼、农学楼、工学楼、新楼、食品楼、生命科学大楼、信电楼、理学楼、水院楼、金工楼、动科动医大楼、经管楼、民主楼、资环楼等各个楼的点点灯光,呈现在师生面前,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生物学院植物系2019级硕博连读生冯贞凯就是“攻坚·灯光”中的“主角”之一。他每晚在科学园做实验,早已习惯了夜幕下科学园那奇幻绚丽、多姿多彩的灯光。在灯光闪耀中,师生们学在农大,攻坚如斯,惟有心怀“金色的希望”,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实验,念兹在兹。

2019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刘凌玥在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中写道:“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前衙村的前衙科技小院,已经驻扎了快一年。前几天,偶然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群体的故事,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如果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是那些青年石油人的人生信条,那么,‘只有身处田间乡村,才能解民生之艰’这句话支撑着我们小院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小院,被张福锁院士称为“神奇的小院”。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不断发展,在生产一线搭建了一个个立德树人的平台。科技小院师生们坚持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紧紧围绕农业高产、高效“双高”创建、推动绿色发展科研攻坚,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1年9月,在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我校“以‘科技小院’模式促进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深入融合”项目,荣获第一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

“三牛”精神体现到我校“科技小院”实践中,反映出了扎根大地、爱国奋斗的责任担当,团结朴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求是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追求,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我们科技小院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形成新时代科技小院的精神传承。

在书画迎春活动中,我校工学院退休教师、侨联原常务副主席陈秀禾曾挥毫泼墨,书写了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句词也是新时代农大人脚踏实地加油干,践行“三牛”精神的生动写照。她退休前所在的工学院,正在强农报国的新征程上奋进。

10月26日,我校工学院联合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主办召开了“全国涉农高校工学院书记院长圆桌会议”,并举行“扎根希望田野,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涉农高校工学院“双百双万双新”行动启动仪式,积极引领推动全国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我校工学院学生代表队在2021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以及最佳创意奖。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工学院学子进一步开启探索现代农业科学的新征程,不断迈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党建“双创”闯出融合发展新天地

2021年,是我校“党建双创年”。9月17日,在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我校喜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那么,究竟什么是党建“双创”呢?2018年7月,教育部启动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要面向全国高校首批培育创建10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00个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开展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动全国高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

党建“双创”,就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简称。

三年多来,我校理学院党委、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先后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一批师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党建“双创”探索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子。

“党建+N”模式,就是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学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以基层党建创新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创新之举。支部书记汪洋教授还申报建设学校首批“双带头人”工作室,要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师生之家。

“党建+N”反映了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规律。其中,把“N” 覆盖到课堂教学、学业提升、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全方面。党支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入,以培养知农爱农型新时代兽医人才为目标,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部党员带头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支部党员教师在同一教研组共同承担本科生课程9门,研究生课程10门,年均课时量380学时。

党支部积极做好联动党建活动,支部党员近三年带头组织8次党员先锋论坛,活动把学院3个系9个教研组全动员,吸引百余名教师,近四百名同学参与。

2020 年9月10日,我校召开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交流会,提出了“七个关联”,即: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关联,学院党委成效与党支部建设密切关联,党建与事业发展密切关联,名师队伍带动与党支部建设密切关联,过硬的带头人队伍引领与党支部建设密切关联,党建传承与党支部建设密切关联,党建工作方法创新与党支部建设密切关联。

“七个关联”,成为“双创”不断取得实效的经验法宝。经济管理学院党委本科经管党支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就是这些经验法宝的实践者。

该支部依托“全覆盖 双提升”工程,在校院两级党委领导下,在党建指导员、校党委书记姜沛民的指导下,与机关党委党政办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探索出“1+1+N”蛛网模式的大学生党建新路径,形成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典型案例,并收录在2020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印制的《党支部工作规范(学生)》中。

新兴“系(中心)”蓄势待发增活力

人们常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院基层,“系(中心)”恰如“一发”那般,往往牵动创新发展全局。近年来,我校成立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人工智能系,动科学院成立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植物保护学院成立植物生物安全系,园艺学院成立观赏园艺系、风景园林系,等等。

自从人工智能系成立以来,系主任安冬教授就一门心思琢磨这个系与新办专业的创新发展问题。她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新办专业承载着学校的期望,如能顺利成长,将会为学校整体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农业院校排头兵的中国农业大学,人工智能(AI)专业获批也是学校所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它有助于为学校开辟新的主战场”。

2020年10月18日,在我校主持召开的全国农林院校第一届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15所院校的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相聚一堂,“共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协力建设特色人工智能专业”。安冬和兄弟院校同行充分交流,进一步调研了人工智能、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进展情况,探讨了人才培养方案等。

在新形势下,植物生物安全学科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4月16日,植物保护学院召开植物生物安全系成立大会。系主任朱旺升认为,植物生物安全系的成立将一方面瞄准国内需求,着眼国内重要入侵病虫草害,同时聚焦 “一带一路”国家重大病虫害检疫和防控、转基因生物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国外重大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有着现实重大意义。

我校动科学院在系的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成立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新系立足畜牧产业需求,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拓动物繁殖和发育学理论及技术开发新的增长点。同时,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系、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等各系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畜牧学科的发展。

此外,动科学院还成立国内首个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这也是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和产业发展大势的创新之举。该系将持续聚焦环境调控和养殖工艺研发,并深入推进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更深层次的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智能养殖与环境科学系、人工智能系也相互联系。

我校营养与健康系(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则是学校直属的二级实体机构。这个系的成立,适应了我国居民健康重大需求,将聚焦服务“健康中国”及“强基计划”战略,前瞻布局营养与健康交叉学科领域,培养营养与健康高端人才,破解人类精准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科学难题,促进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

美丽与健康,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园艺学院成立观赏园艺系、风景园林系,对于发展“美丽经济”将发挥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的积极作用。

各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11月18日,动物医学院与大北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突出优势互补、强化资源整合,将在科研攻关、平台共建、人才培养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8天后,资源与环境学院也与大北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科研攻关、资源平台整合、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建设、应用技术孵化落地、产业规范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资源环境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已是各院系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校教育基金会修订《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管理办法》,不断谋划顶层设计,强化机制建设、品牌建设、模式建设“三个建设”, 通过发动学院、发动社会、发动个人,挖掘社会资源,积极筹资,广开财路,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早在2015年,深圳市金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动科发展基金”,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动物科技学院的研究事业及事业发展。后来,校友捐赠不断注入“动科发展基金”,使之得到持续发展,支持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奖教助学、师资队伍及基地建设等,不断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院产教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大北农集团与我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广泛合作。在我校杰出校友、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的慷慨捐资支持下,杨胜楼项目开工建设。这是我校解决办学空间资源问题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其功能涵盖了学生住宿、专家接待、学术活动、文化交流乃至发展成果展示,将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用中国动物营养和饲料行业的杰出代表杨胜先生的名字命名这座大楼,将激励广大师生发扬先贤的精神文化和光荣传统,为强农报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各个学院还积极走出去,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拓展办学资源。近期,信电学院与重庆市垫江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精准聚焦垫江“三农”发展实际需求,协同推进垫江乡村振兴;土地学院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共同发起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基金”,等等。

6月25日,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志刚一行来访我校,对接洽谈深化省校合作事宜。围绕“12大基地”建设,我校农学院、园艺学院、人发学院等广泛参与到合作中来;

8月6日,我校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资环学院与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签订了“共建绿色农业与黑土地保护创新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11月26日,“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培养计划”启动,旨在培养懂乡村、会经营、为乡村的青年人才,填补欠发达地区乡村人才匮乏短板,为乡村人才振兴探索实验方案和有效发展路径;

1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和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战略合作;

……

新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创新发展恰似百舸争流。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加油干,终会迎来“山花烂漫时”。

供稿:新闻中心综合

编辑:姜萍萍

责编:赵竹村

【相关稿件】

育人强农天地阔,一江春水向未来——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乡土中——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二

初心弥坚百年路,扬帆奋进双一流——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三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