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国务院参事看两会(下)

文汇客户端 2019年03月2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明确路径有效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吴亮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成绩、话挑战,定目标、谈任务,就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实施路径,抓住了根本,目标措施明确。 

一是关于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产业应用领域存在一系列“卡脖子”难题。这表明了国家对当下科技体制机制面临问题的清醒认识,又指出了未来改革的提升途径,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总体上看,已出台的一系列人才评价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会发现,国家出台的这些人才评价政策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甚至出现落地难,“以论文论英雄”“以‘帽’取人”等现象仍然存在。我国一定要尽快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国家评价体系,要鼓励和奖励一批为国家利益积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要尽快建立起激励科技人才的国家荣誉体系,让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获得尊重、感到尊严和价值实现。 

二是突出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企业在人才和科学评价方面缺少话语权,企业人才与科研院所人才流动难。出于对技术和商业机密保密需要,企业研发人员很少发表论文,以致职称普遍不高。另一方面,职称又是申报项目和奖励的“硬杠杠”,导致企业在这些方面很吃亏。 

相信未来会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为指导,完善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人才评价标准,强化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人才在全社会有上升通道。 

三是引导科学界树立好作风。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当前名目繁多的评审和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评价导向的人才“帽子”满天飞。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集中在高校,高校也是“四唯现象”的集中区域,激发高校活力、释放高校科技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建议以“非利益化评价”为原则,不把人才荣誉性的称号变成承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职称评定、奖励评定和薪酬待遇等资格和标准。 

发展家政服务业扩大内需惠民生 

国务院参事 徐一帆 

家政服务业事关千家万户福祉,是项“一举多得”的产业。促进家政服务扩容提质,既可以适应老龄化快速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 

根据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的调查,我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约15%的家庭需要家政服务。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在扩大内需惠民生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家政服务行业存在多部门管理、家政服务法律困境、扶持获得感不强、家政公司生存发展艰难、质量不能满足用户期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从法律、制度、政策、服务与监管等五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与破解。

在法律方面,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形式,明确政府、非政府组织、家政企业、雇主和家政服务员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义务,对相关问题进行法律界定。制定简易争议调解仲裁程序,建立家庭服务争议申诉“绿色通道”,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加快仲裁、衔接诉讼”的要求,及时简易有效公正处理家庭服务争议。 

在制度方面,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职能责任,避免职责交叉、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和管理缺位。进一步发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整合作用,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强化行业标准顶层设计,推动家政服务业标准化、职业化发展,推动实施政府购买家政服务项目,推动“互联网+家政服务业”发展。 

在政策方面,政府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公益性的家政机构或社会企业,以公益性家政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其他家政企业规范发展,在平抑市场价格、增加市场供给、规范服务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对家政服务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帮助其培育市场、壮大力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化解行业过剩产能企业转岗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家政服务培训。支持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创办家政服务类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在服务方面,大力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促进家政服务企业进社区,鼓励连锁发展,提供就近便捷的社区小饭桌、家庭托儿所、老年护理、家庭保洁、电器维修等家政服务项目。借力“互联网+”发展家政电商、互联网中介等家政服务新业态。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网络支付等技术,将家庭服务供给侧的专、兼职服务员的“零星时段”有效整合,与需求侧无缝匹配,并及时透明获得服务质量反馈和追踪记录付费信息,有效促进和管理家庭服务业发展。 

在监管方面,加强家政服务业行业监管。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建立诚信体系,推广示范合同。推行统一规范的家政服务员培训与管理制度、个人征信制度、信用程度与报酬等级配套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规范和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对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等予以明确,规范协会组织的运作,使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国务院参事 何秀荣 

在农业国工业化、农业农村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问题会凸显,它既关系到小农户的经济生计,也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尽管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入列发达国家,但至今尚未有效解决小农户问题。对于小农户众多、发展不平衡、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小农户问题更是重要且棘手的难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我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解是:从发展方向看,小农户家庭经营绝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向,现代农业也不能建立在中国式小农户的基础上。因为经济可持续性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生存前提,规模经营才是现代农业的必然方向。但从现实进程看,在规模经营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从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到规模经营为主之间必定存在一个小农户现实生计和社会平稳转型的过渡期,尤其是在这一过渡期中还叠加着农村脱贫等问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完全不顾及小农户的过渡期而一味强调推进规模经营,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但片面强调小农户甚至造就政策福利式小农户,就会延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时机,造成今后更难处理的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跛足”问题。因此,所谓“衔接”,其意可理解为小农户不是现代农业本身的组成内容,但在过渡期内要尽可能完成小农户家庭经营到规模经营的平稳过渡。正确厘清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的方向性和阶段性关系,有利于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把握农业经营规模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工作中的阶段性措施。 

在实践方面,当前主要是根据小农户的经营弱点,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方面发力,初见成效。小农户在生产领域的突出弱点是农地规模小导致的投入能力和成本劣势,各地托管、联营、共营等创新经营形式,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弥补农业生产阶段的劣势,其实质是以外部的社会化服务规模来弥补小农户不具有的作业规模经济。小农户在流通领域的突出弱点是农地规模小而伴生经营规模小,从而导致市场能力低、产品销售难和售价低等问题。为了提高小农户的市场能力,流通合作组织、订单农业等创新形式帮助市场能力低的小农户对接了市场;近几年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快递物流系统,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市场能力低的问题,便利了小农户的产品出路和提高售价,甚至还借助电商反馈获得了市场需求信息。 

我们要进一步鼓励创新,加强观念、技术、制度、政策、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立足客观情况,因地制宜,牢牢把握有效性和精准性。尽管现在有些做法在实质上进一步削弱了小农户与农业的联系和能力,比如当小农户大多数作业由社会化服务承担时,他们还在多大意义上是农民?又有多强的职业能力?但我相信这也正是完成小农户脱离的过程。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防范促进  “衔接”的政策支持异化出小农户福利效果,这会为后续发展造就阻力。 

农民工是稳定就业的重中之重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杨志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把稳定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目标。2018年全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88亿,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相当于欧洲劳动力的总和。在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困难企业增加的情况下,保农民工就业更需各级政府精准发力,通过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人员自身技能的提升,形成扶持农民工比较充分就业的合力发展态势。 

稳定民营企业的农民工就业。民营企业是农民工就业主渠道,也是农民工就业受影响最重的地方。要将大规模减税降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等“含金量”高的政策落地,要将稳岗位给予上年失业保险金50%返还、较大幅度降低社保费率和增加中小微企业贷款等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的“真金白银”举措尽快落实到位,大幅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更有能力多吸纳就业。 

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目前农民工就业出现“三增三降”的新变化,即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增加(中部地区增长0.9%,西部地区增长1.3%)、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下降0.2%;省内农民工就业增长1.7%、省外农民工就业下降1.1%;第三产业农民工就业增长5.7%、第二产业农民工就业下降4%。使先进制造业、新型建筑业成为规模化吸纳农民工技工的主阵地;使家庭服务业、快递、外卖、寻呼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专业市场和新型集镇;积极发展吸引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灵活就业的新业态;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上有小则快,收入上有小则多,就业上有小则稳;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业,尤其是贫困地区“打工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脱贫一拨”,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生力量。 

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缓解就业和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目前,一线普工的招工难反映的是农民工供给有限性所致,技工招工难反映的是技能培训短板所致。而二三十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既年轻又有文化,经过技能武装,将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民工承载着人口红利,经过培训还承载着技能红利。鼓励企业开展岗位技能从初级技工到中高级技工乃至技师的纵向提升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劳动竞赛,给掌握实际技能的农民工工匠相应的职称,挖掘工匠的潜力。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工由以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使他们学到技能,拿到证书,找到岗位,增加收入。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的立足之本,通过积极的外部助力和内部激发的活力,使农民工在比较充分就业中,就业质量有新的提升。目前,农民工占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农民工就业稳定、收入增加,落实政府工作目标任务就更有底气。 

乡村产业振兴正在迈出新的步伐 

国务院参事 杜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根基。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8年,全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3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新技术研发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向。 

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率持续改善,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目前,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8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300万,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之比从2012年的2.0∶1提高到2.3∶1,反过来又带动了种养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新业态。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农村电商快速发展。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2800万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乡村旅游业蓬勃兴起。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增长点。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必要载体。各地把发展乡村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切实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引导,吸引更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集中,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还带动了生产生活服务业和新业态的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主体力量。各地努力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环境。目前,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多万家,其中,家庭农场40多万户,平均经营规模170亩;农民合作社187万家,入社农户1.1亿户;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9万家,销售收入9.2万亿元,带动了1.26亿农户,在建设现代农业农村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

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防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边振甲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药品疫苗攸关生命安全,必须强化全程监管,对违法者要严惩不贷,对失职渎职者要严肃查办,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这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药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药品安全是技术问题、管理工作,也是道德问题、民心工程。”药品疫苗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重要的民心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认真研究分析药品疫苗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提出强化药品疫苗全程监管,为当前药品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做好新时代药品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代制药工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制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创新支撑不足,药品疫苗安全与公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对药品疫苗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抓住药品疫苗这一攸关生命安全的关键着力点,提出强化全程监管,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的目标,有利于加快完善药品疫苗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药品疫苗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用药安全需求。 

强化药品疫苗全程监管,需要加快完善药品疫苗监管体系,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制度。要强化药品疫苗生产质量监管,加大风险管理,实施全程控制,建立全国电子追溯平台,实现药品疫苗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大疫苗批签发检验核查力度,对上市疫苗实现安全性检验百分百全覆盖。对上市后产品开展质量跟踪分析,构建药品疫苗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以最严格的监管拧紧责任链,为公众织密用药安全网。 

强化药品疫苗全程监管,要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去疴尤需猛药,治乱当用重典。相关监管部门要对疫苗安全“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疫苗违法犯罪行为。要建立药品疫苗安全黑名单制度,形成有效震慑。要加快推进药品管理法修正案、疫苗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扎紧制度的  “篱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健全法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赵春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依法全面履职,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求“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必将对开创我国依法治国新征程发挥巨大的推进作用。 

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治理是解决社会顽疾的利剑。一年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及时对影视行业有关问题开展治理作出部署安排;国家广电总局加强对影视剧制作质量、影视制作总片酬、影视人员片酬、广播电视广告等突出问题的行政监管整治,建成并试运行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中央网信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等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加强执法和监督。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在加强。影视行业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法治教育,增强了遵纪守法的意识。他们表示,影视行业受关注度高,作为从业人员,今后在履行义务、维护社会公德方面理应更好发挥示范作用。国家影视舞台呈现了一系列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健康文化节目,彰显出我国法治的力量和权威。对此,全社会普遍关注,人们的法制意识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也得到了加强。 

健全法治才能更好地保障合法权益。在我国,看守所是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由公安机关管理的国家刑事羁押机关,其执法管理依据是国务院于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相较其他一些相关法律制度规定,该条例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了。公安部审时度势坚定贯彻落实宪法法律有关要求,以创新精神改革与当前法治不相适应的执法管理模式来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制约看守所科学发展的基础性、机制性、瓶颈性突出问题,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守所管理创新发展道路。看守所以服务刑事诉讼为执法理念,要求安全与文明管理并重;强调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尊重和保障被羁押人员合法权益,教育感化挽救被羁押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实施国家十二个综合治理成员单位综合治理看守所新模式;看守所从试点对社会开放到警务公开透明,已经成为展示法治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令人欣慰的是,在看守所执法管理成功实践基础上,看守所法立法已被列入本届人大的立法计划。建议加快立法工作步伐,更加有力地保障好被羁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文汇客户端2019年3月10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