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永远是家 老师永远是后盾——中国农业大学悉心关爱村官成长
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汇报会现场。
中国农业大学老教授赴村现场指导大学生村官。
作为北京延庆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尹光毅常被同事羡慕:离校时,他手握一本中国农业大学老教授编写的《大学生村官实用手册》供查疑解惑;隔三岔五,母校的老师就打电话询问在村情况;专家教授也不时应邀到村里讲课……“不管什么时候向老师请教,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自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共有820多名毕业生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他们深入农村第一线,充分发挥毕业于农业高等院校的优势,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母校的帮助,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了解,村官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扶上马、送一程”的个性化做法:实施“1帮1跟进计划”,组织学生党支部与大学生村官所在村党支部进行对接,建立大学生村官互帮团队;校关工委联合老教协、老科协,成立了由26位专家组成的“大学生村官老教授顾问团”,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农村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我当村官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向母校求助。”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刘亚鹏是母校大学生村官“1帮1跟进计划”的受益者。“母校在技术上给予我诸多帮助,我的村官之路,是在母校的呵护中走过的。”现在已是一名公务员的刘亚鹏在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当了3年村官。3年里,他在村建起了120亩有机草莓温室园,每个温室年均收入2.5万元,每亩地收入比之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脸上乐开了花。“这一切,都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帮助。”刘亚鹏说,刚到二条街村时,准备筹建温室大棚,提高村民收入。但是“种什么、怎么种,怎样引导老百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刘亚鹏冥思苦想许久,心里仍不落底。这时,他想到毕业时母校老师的临别赠言:“好好干,有困难就回学校找老师。”于是,他连夜写了项目申报书,回母校请老师进行技术评估。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讨论决策,最终确定了种温室草莓的计划。为了引导村民加入,母校老师还亲自去二条街村做动员宣讲和技术指导。在草莓后期病虫害防治中,母校刘教授用静电喷雾技术解决了村民的心头大患。这种新型技术不仅能节省农药,还能很好地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在刘亚鹏的努力下,二条街村建成了面积120亩的“江海河有机草莓观光采摘园区”,每亩产量8000斤,草莓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增加近2万元。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黄腾宇,曾被评为平谷区优秀大学生村官。黄腾宇坦言:“初入农村,经验少、农业知识匮乏,而村民对我们期望值又很高。”他在西柏店村当副书记时,村民希望他想办法解决食用菊花保鲜问题;村领导希望他为村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并为村里争取招商引资项目,这可难坏了黄腾宇。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母校老师的电话来了,黄腾宇赶忙向关工委的唐运新老师汇报了情况,唐老师给予黄腾宇热情支持。陈伦寿教授、马南博士一行来到西柏店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村民讲解了科学施肥及食用菊花保鲜技术。课后村民们依然围着专家咨询了许多问题,老教授们一一回答,村民满意而归。“满足农民需求,学校做后盾,咱心里才有底。” 黄腾宇颇为感慨。2011年1月,唐老师又带着菊花专家、规划专家、果树专家等一行7人来到西柏店村,为村庄发展循环农业、生态旅游业作规划考察,帮助西柏店村在现代农业规划上出主意。
中国农业大学还通过微信、QQ和邮件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村官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在负责村官项目老师的电脑里,“延庆村官交流群”“房山村官”等9个QQ群异常活跃,这些QQ群既是交流的平台,更是村官与母校联系的纽带。
学校永远是大学生村官的家,老师永远是大学生村官的强大后盾。中国农大悉心关爱大学生村官成长,担当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排头兵的使命和职责。(通讯员 吴斯妍 记者 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