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位“农大人”履职“两会”参政议农
当下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共有36位“农大人”(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和校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6人中,有16人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人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目前还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有三位,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武维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校友代表、委员中包含干部、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企业家、民主党派负责人等。
这些“农大人”在各自的领域建议发声,而重点也大多与“三农”,密切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观察到,当前我国留学工作发展极其不平衡,无论是国家公派,还是自费留学,农科及涉农相关专业人员都占比极低。为充分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工作在乡村振兴“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她建议国家留学基金委应加大国家公派留学资源向“三农”倾斜的力度,精准聚焦乡村振兴急需、紧缺、拔尖的农业学科及农林工程等学科人才培养。在项目管理上,应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派模式,实施自主、连贯、规模化的成建制定向选拔和派出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实行“投资性进口”以促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因为越来越多的新疆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实施玉米、小麦、棉花等的种植、仓储、初加工项目,希望国家对在境外投资生产的粮食、棉花、牧草等农产品回运新疆的企业,实行“投资性进口”,在进口关税配额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更好支持企业发展,让企业参与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对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关注了很多年。今年,他带着这方面的建议参会,发挥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职责。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张宪省表示。怎样吸引更多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如何保证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不流失,张宪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调整招考制度,建议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地方政府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在人才选拔时对农科生有倾斜政策,如选调生、公务员招录等。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的提案则微观却很实用,这就是她提交的关于推广畜粪养殖蚯蚓促进废弃物利用的建议。
郭艳玲认为,畜粪养殖蚯蚓技术,将牛粪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养殖业的附加值,同时也根除了养殖区域的污染源,能解决养殖企业困扰多年的效益与环境保护对立的难题。
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国家出台对蚯蚓养殖的补贴政策。二是对于蚯蚓养殖所用机械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给予优先补贴。三是成立研发团队,开发畜粪养殖蚯蚓的新机械、新技术、新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则是始终不忘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乡亲。他表示,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重头戏”,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基础性、长效性作用,促进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平顶山市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和最主要、最稳定的渠道,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流通、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真正变“输血”为“造血”,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