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脱贫

新华网 2017年06月1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绿色包裹的河边村。

  新华网昆明6月16日电(陈静)顺着一条崭新的进村道路走去,在路的尽头进入视野的是一个漂亮的村寨,这就是河边村。

  河边村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是一个瑶族村寨。过去,这里交通不便,村民文化素质低,村寨贫困。然而这一切,从2015年开始有了转变。

绿树掩映的民居。

  贫困综合治理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据了解,2015年河边村人均年收入为5832元,但人均年支出却达到了6755元,收入不抵支出使得河边村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的状况。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原院长,也是长期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研究的专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河边村,了解到村里情况,决心以河边村为试点,对其进行贫困综合治理,并于2015年3月在勐腊县成立小云助贫中心。“这样的村庄如不大幅度提高收入,不进行综合治理,很难脱贫。”这是小云助贫团队的共识。于是,一场“通过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旨在根除深度贫困根源的综合治理”就此展开。

  2015年4月,小云助贫团队进入河边村,开始对河边村进行脱贫诊断,制定了相关规划,并在当地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动员村民进行深度治理。

  第一步就是依托河边村自然文化资源,发展复合型产业,设计了主导型产业、辅助型产业、基础型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思路。

  “我们不做一般的乡村旅游,而要以高端休闲及小型论坛会议会址村建设为主导型产业。目前我们正动员村民做会议室的修建,同时指导村民在家里设计嵌入式瑶族妈妈客房,希望以会议经济的形式来带动瑶族妈妈客房的预订,让房屋资产升值。”小云助贫中心执行干事长张萍说,“客房是参照了其他地方的民宿,融合当地瑶族特色设计出来的。目前,建成的客房已经开始产生收入,预计到年底建成客房农户纯增收超过3000元以上。”

  村民李志强家的三层小楼房已建好,一楼是休闲区,二楼自住,三楼有一间客房。客房的床铺都已备好,5月还接待过客人。“客人告诉我说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还会再来。”李志强高兴地说。

  如今,告别了过去漏风漏雨、层高低、采光差的老房子,搬进了通透、舒服、美观的民居,这是村民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没想过的还有,本地鸡蛋到了大城市一个能卖10元,这是小云助贫辅助型产业开发带来的红利——依托河边村热带雨林气候,通过微电商销售“河边天然出品”。目前开发的雨林鸡蛋以远高于本地销售价销往北京、上海等地。截至今年5月,河边村共销售2500个鸡蛋,收益17500元,收益最多的农户达6000元。

  另外,村里的传统农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依旧可以作为基础型产业保持发展。今后村里还打算种植冬季蔬菜,负责销路的公司都找好了。

 “未来的河边村,可以来开会,可以来休闲,村民挣钱的门路也多了,他们的木楼就是他们文化资产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态产品就是他们的增收渠道。”张萍说。


新铺设的村内道路。

  政府和公益组织携手共建扶贫合作长效模式

  说起河边村的发展,村里的老支书李福林说,过去,村子很闭塞,到村外只有一条土路,下雨天人进不来,不下雨也要走半天,用当地的话说:“黄牛走路都会摔跤。”

  就是这样一个闭塞的村寨,如今在各方扶持下正慢慢走出困境。

  去年2月,河边村启动整乡推进项目,并依托政府的整乡推进、易地搬迁、兴边富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旧房改造、产业开发,村寨面貌日新月异。同时,政府携手小云助贫中心破解村庄发展瓶颈,开启了迅速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河边模式”。

  “政府主要投入在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上,小云助贫投入的更多是细化的东西。例如,在建房中要做厨卫入室,而小云助贫有这个项目,我们就整合资金,一同打造。”勐伴镇镇长岩坎丙说。

  “有了政府这么大力度的扶持,我们开展的项目才能很快落实下去。”张萍说。

  现在的河边村,房屋道路规整,家家户户建房忙。“村子有今天,做梦都想不到。”李福林说,尤其是在党委政府,还有小云助贫的帮助下,村民们思想进步了,更勤劳了,大伙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愿更强烈了,因为大伙都是受益者。

  在岩坎丙看来,村寨有如此巨大变化因素很多,一个是政府帮扶有力,给了老百姓实打实的扶持;其次,公益组织的参与让帮扶细化、精准,还有挂包帮单位的参与等等,是这些力量把老百姓的心聚在了一起。“有群众基础之后,项目推进就快了。现在村子里无论是建房还是其他扶贫工作,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岩坎丙说。

  目前,民房建设已完成大半,进村道路也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修筑。安居了,产业也要跟上,小耳朵猪、黄牛的养殖,芒果、青柚的种植,以及雨林鸡蛋、冬季蔬菜的销售,正一步步展开。

  “小云助贫极大地激发了困难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同时这也是理论扶贫和实践的结合,是先进理念和本地特色的结合,今后我们还想邀请他们到其他村讲课,或者让其他村村民来这里学习借鉴。”岩坎丙说。

小云助贫在河边村的工作室。

  整合资源 形成各方协同推进扶贫工作大格局

  “我们很多项目在开展前都有先行示范,这也许就是能调动村民积极性的原因所在吧。”张萍举了个例子,过去村里一些不用的木材都是当柴火烧,自从团队带着村民到景洪市、到北京附近的乡村旅游点参观后,村民们发现,原来村里没用的木材,也有利用价值。回来后大家现学现用,就地取材将其做成了景观绿化。

  “这就是示范的意义。”张萍说,“只要有人引导,他们就会懂的。另外,像李小云老师和很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他们在这里扎下根来,和村民同吃同住,谋发展、做规划,给出村寨发展的良策,这便是优质经验、优质人才下移的充分体现。”

  如今,依托“小云助贫”的资源优势,来自全国多地从事建筑设计、项目规划、产业发展的专家,分批来到河边村开展实地测绘和调研,这些人才和资源的汇集无疑是河边村的一笔巨大财富。

  而对于小云助贫团队来说,河边村贫困治理的意义在于:探索如何通过综合治理走出深度性贫困陷阱;如何有效地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进行规划捆绑,实现最大效益;如何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扶贫工作。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用好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让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扶贫成为常态,这也许就是河边村脱贫之路的经验所在。(完)

    新华网2017年6月16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