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私企走进非洲,功课须先做足

环球时报 2017年06月0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日前,一则赞比亚铜带省移民局和警方抓捕31名中国公民的消息迅速成为了国内外新闻热点。中国驻赞比亚使馆在事件发生后立即与有关方面进行密集交涉,并看望被关押的中国公民。目前该事件正在得到妥善处理。但这起事件却被国外一些媒体拿来作为指责中国对非投资的“口实”。

  其实,这起事件在中国对非投资中只是极少数的个案。之所以引起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当地警方抓捕关押方式引起国内民众反响,另一方面可能因为涉及到中国的某些小型私人企业在纳税、雇佣员工等方面的因素。

  西方企业在非洲其实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几天前,坦桑尼亚主流报纸《每日新闻》披露了西方跨国公司长期瞒报珍稀矿产,在16年间逃税50亿美元的消息。但相比之下,这则消息并未引起西方媒体的“轩然大波”。

  显然,无论将中国还是西方的某个企业可能涉及的问题,升格为中国和西方所有企业的问题,这种话语都是不对的。西方的援助和投资,对于非洲整体发展绝不能说都是负面的,而中国作为非洲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其发挥的作用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5月30日,中国援建肯尼亚从内罗毕至蒙巴萨的铁路正式移交通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令人骄傲的时刻。上世纪70年代,中国花了不到6年的时间援助建成了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坦赞铁路为当时东南部非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基础设施日益成为非洲发展制约的今天,蒙内铁路与2016年建成的亚吉铁路也将成为东部非洲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和发展是着眼于长远,而非“一锤子买卖”。

  2016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额1492亿美元,连续第八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仅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就达16.8%。目前,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有31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包括不少小型的私人企业)投身非洲发展,它们中间有少数因为对当地法律和社会人文环境不了解,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近些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经开始从过去的单一资源产业为主,逐渐向多元化过渡,金融业、新能源、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和通讯信息产业等均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例如一家中国制鞋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为当地创造6000个就业岗位。这些企业不但都遵守了当地有关税收和就业的法律,为当地提供了巨大的税收和就业,而且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事实上,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是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按照国际环境和就业的标准展开投资。在这个过程中,难以排除一些小型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税收和就业工资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

  不少中国私企人员并不清楚,虽然非洲一些国家经济不发达,但是都有比较完善的税收、劳工和环境相关法律,因此在进入非洲前应该与中国驻非使馆和商务代表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学习这些重要的内容。对于在与当地企业合作中出现的由于语言等方面导致的问题,以及没有很好地遵守当地法律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必须面对、改进工作,只有这样,中非合作才会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不断深化。(作者是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原院长)

  《环球时报》2017年6月6日14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