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烈士致敬]民族脊梁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著名抗日英雄。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少时已存正气
杨靖宇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几个兵痞追着一个人打。杨靖宇看不过去,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
一个兵痞盛气凌凌地说:“怎么啦?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这时,杨靖宇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被打的人一命。兵痞们不甘心,觉得太丢脸,第二天又纠集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
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却不买他的帐。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随后,他还通过多次领导起义和游击战争,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
领导工人运动
1929年8月,杨靖宇被刘少奇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他一到抚顺,即在西露天矿当上了一名矿工,领导旷工罢工。
那段日子里,杨靖宇和矿工们一起下到潮湿阴暗的矿井,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吃着发霉变质的玉米面窝窝头。这里的矿工每天都有被饿死、打死的,被爆炸的瓦斯熏死、烧死的。开始,矿工们还怀疑他是矿上派来的侦探,后来的一件事让他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一天,一位老矿工因几天没吃饭,一出矿井就摔倒在地。老矿工没钱请医生看病,家里又无米下锅,只好去找工头借钱。工头不但不借,反而叫人打了他一顿,说他怠工,并要开除他。下班后,杨靖宇及时赶到老矿工家里,把自己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老矿工,转身就走。老矿工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以后,矿工们对杨靖宇的态度也明显地转变了。经过一段接触,矿工们见杨靖宇耿直、热心、体贴人,都亲切地称其为“山东张”。杨靖宇将军身高1.93米,是中国人里罕见的高个子;又因其语言天赋,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关东大汉。有的人因其身材高大,称之为“张大个子”。
杨靖宇在同矿工们的接触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如“拜把子”、组织兄弟团、识字班等形式,把矿工们组织团结起来,逐步通过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发展工人运动。
痛击敌人
1936年初,日军为了彻底消灭活动在抚顺地区的抗日联军,调集了一个师团的兵力,在汉奸邵本良一群土匪的配合下,开始大举向抚顺地区进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杨靖宇采取牵“牛鼻子”的办法,迂回作战。为粉碎敌人这次“大讨伐”的阴谋,杨靖宇带领军部和一师部分指战员担当了牵“牛鼻子”的任务。他们从清原向新宾方向转移,再从新宾向桓仁转移,然后再回到清原。经过几次的长途急行军,拖得敌人筋疲力尽,失去了刚开始时的嚣张气焰。
杨靖宇部队分成几个小分队,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采取麻雀战术,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歼灭了许多敌人。一日,杨靖宇率领的小分队走到新宾的大琵琶岭时,被敌人发现,杨靖宇集中火力歼灭了60多名伪军。一天,杨靖宇他们在鸡房子岭吃饭,邵本良得知后,派200名骑兵追来,杨靖宇便让战士们用轻机枪扫射,敌人丢下5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气急败坏的敌人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便集中兵力,在三木指挥下,想找机会与杨靖宇决战。杨靖宇看透了敌人的阴谋,便将计就计,让战士们一路上丢弃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制造逃跑的迹象,敌人信以为真,派邵本良余部紧追不舍。而我军在杨靖宇的率领下,风雨不误,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千余里,迂回到凤城县的梨树甸子。杨靖宇布置好埋伏圈,待邵本良残部完全进入伏击圈内后,一声令下,全体指战员一齐开火。经4个多小时的激战,歼灭了几乎所有的残敌。邵本良仅带着7名土匪逃掉。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这次“大讨伐”。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抗战的大潮中,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敌人称杨靖宇为“满洲治安之癌”。为此,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杨靖宇及抗联一路军进行“大讨伐”,特别强调:“对于捕杀匪首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在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时,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在军事讨伐的同时,日伪当局采取收买汉奸、政治诱降、组建叛徒武装等方式,对抗联进行分化瓦解。至此,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极端艰难的时期。
1938年,杨靖宇指挥所属部队开展一系列斗争:袭击老岭隧道工地敌人,取得蚊子沟、土口子、长岗、岔沟、木箕河、大蒲柴河战斗的胜利,击毙日本指挥官西田重隆,消灭了日伪称之为“剿匪之花”的伪满军“索旅”,粉碎了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进入冬季,斗争更加艰苦,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由于敌人实行了“梳篦式讨伐”和“狗蝇子战术”,战士们甩掉一股敌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敌人,体力消耗很大。加上长白山地冻天寒,气温经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不少战士都冻掉了手指和脚趾。由于缺医少药,不少战士为此献出了生命。
1938年夏,由于一师师长程斌叛变,一路军活动更加艰难。但杨靖宇领导抗联坚持斗争。杨靖宇在牺牲前的好多天里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1940年2月23日下午,因为身边叛徒的出卖,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40000多日军包围,孤身战斗直至最后壮烈牺牲。日军见证了其英勇顽强:“讨伐队完全包围了他并劝他投降。可是,他连思考这话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1957年7月15日,朱德委员长为杨靖宇烈士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多年后,曾有人为杨靖宇作《五律•蒙江怀古》:
关东杨靖宇,豫府马骥生;
壮矣殉国殇,雄哉铁干城。
断粮仍驰骋,孤胆凭纵横。
四岛岂亡华?!白山志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