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亟需市场化机制
我国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融合,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市场的结合方面不够紧密,存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这一点,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我认为这一点亟需做出更积极的改变。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有着很久远的历史原因。
科研投入比重低
毋需置疑的是,我国政府向来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科研投入的比重较低。
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平均在3%以上,我们连1%都不到。虽然资金投入逐步升高,但离赶上发达国家的比重还需要一定时间。当然,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工程需要更多的资金,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科技创新的模式上,我们和国外也有很大差别。 国外政府的大部分资金运用在新技术新理论的研发上,产业化研发主要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载体和主体。而目前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缺少技术创新的能力,更多的是在组织规模化的生产,还谈不上组织规模化的研发。
实际上,企业最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和产品,由企业自主组织研发,针对性更强。以农业科技为例,在畜禽动物培育领域,国外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注重商业模式的育种体系,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另外,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不是特别明朗。国外有一点很清楚,你的机构用多少钱进行研发,这一部分钱国家会在税收上免征或退税补偿。现在国家通过税收方法把钱收上来,再进行第二次分配去做研发,当然没有前面那种形式好。
企业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技术,什么产品,如何自主去组织研发,针对性更强。但在国内,国家通过税收的方式把钱拿过来,然后重新分配到研究院所、高校,评价体系会产生大量的管理费用,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并且这样的研发是跟市场和生产脱节的。
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当然,科学家是愿意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作为个人,我是愿意拿科研成果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我个人进行的转基因动物产业化为例,比如说在转基因奶牛的产业化方面,我国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就有些让人寒心、障碍重重。很难理解,我们攻坚拔寨地把研发做到了世界最好,却不能把这些中国首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岂不是巨大遗憾。
当遇到这些种种障碍的时候,我有时也会有一种报国无门的感觉。
时代在变,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当年之所以能够推广范围那么大,是和政府领导人的行政命令分不开的,当时有谁会问这个杂交水稻安全不安全呢?当然,现在的杂交水稻也是由政府主导在推广。
但是今天,绝大多数科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市场手段来进行推广,有很多的限制条件,这和以前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觉得,要想让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关键有两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第一,科学家研究的问题,如果不是企业和生产相关的问题,很难和市场进行对接。
第二,有很多科研成果确实能转化为产品,但是这个转化融合的过程,需要一个市场化的机制,一个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机制。
实际上,在成果转化的谈判过程中,双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很多技术如果能够迅速转化,还会是前沿技术,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一旦拖的时间过久,更新的技术就会出现,它可能就落伍了,因此,企业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这个问题,我国目前在制度上明显存在漏洞和风险,在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引发很多扯皮,还没有形成科研与企业的良性循环。我想,这两点一旦解决好了,才有利于探索形成更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本文作者李宁 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