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铮 摄影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举行。在其12号展馆,番茄植株长势良好,果实累累,惹人喜爱,引人注意。
这种番茄就是由我校寿光研究院培育出的“中寿11-3”番茄。它在同类型品种中表现非常突出,抗黄化曲叶病毒(TYLCV),果实商品性好,大小均匀,果面光滑,很耐储运。预计今年推广面积将达万亩。
“中寿11-3”只是研究院培育出的众多蔬菜新品种里的一个。研究院2006年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以蔬菜良种国产化研究为主的科研工作,先后对1600多个日光温室国产蔬菜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和生态适应性研究,筛选出了多个表现优良的国产蔬菜品种,并培育出蔬菜新品种8个,均通过了省部级成果鉴定。
初到寿光,用科研成果获得认可
提起寿光,人们就会想起蔬菜,这里被誉为“中国的蔬菜之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蔬菜产业发达的地区,在现代农业的命脉之一的种子上却长期受制于人——寿光市面上销售的许多蔬菜种子都是外国公司的。这,是寿光人的一个遗憾。
在寿光正在谋求发展自己的种子产业的同时,我校也把目光投向了寿光:蔬菜产业链非常完整,国际一流的种子公司建有基地,蔬菜品种水平很高,生产设施、农资供应都很健全,把实验站放到那里非常有利于开展蔬菜研究和为新农村服务——2006年4月20日,在第七届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当日,我校和潍坊及寿光三方共建的”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与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署)举行了协议签署暨揭牌仪式;2008年,寿光蔬菜育种基地揭牌;2011年,三方续签合约继续推进共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研究院也是一样,在开始时受到人们的怀疑,有人质疑:做基础研究的老师能够在应用领域做出成绩吗?
“我们要拿出自己的成果,且要让农民认可,否则根本站不住脚”,农学院教授、寿光蔬菜研究院院长沈火林开始带领团队努力攻关,不断实验,为此,每个月在寿光和学校之间来去,不断进行实验和种苗选育,团队成员也纷纷进驻寿光,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2008年,研究院培育出了“寿研”系列4个甜瓜品种,成果通过了教育部成果鉴定;2009年,“寿研”系列两个丝瓜品种问世;2010年,“中寿”系列两个辣椒品种出炉,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抗黄化曲叶病毒的“中寿11-3”番茄在寿光周边大规模示范推广……一项项新品种的推出,一户户农户开始种植研究院推出的蔬菜品种,研究院的蔬菜开始融入寿光蔬菜产业中,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推出新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09年,一场病害席卷了华北大地,农民们发现自己种的番茄染上了一种不知名的病害,由于缺乏应对经验,“那一年番茄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提起那段过去,沈火林还是惋惜不已。
“育种就是要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要紧密结合实际”,看到农民的蔬菜遭受损失,沈火林和团队成员感到难过的同时也开始寻找应对之法。他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由国外传入的黄化曲叶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直到2005年才在我国广西大面积暴发,通过烟粉虱传播。找到了病源,研究院开始组织人员进行攻关。为了早日拿出抗病的新品种,研究院在原有育种基础上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过程。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新品种在寿光开始生产示范,2011年“中寿11-3”番茄在寿光和周边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受到农民的欢迎。沈火林介绍,这种番茄已经在寿光周边得到了推广,今年种植面积可望达到上万亩。
万亩种植面积在研究院并不是最高的数字。目前,研究院选育出的“中寿12号”辣椒已经在寿光、河北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了两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中寿12号辣椒品种连续结果能力强,对低温等环境适应能力强,果实光滑,肉很厚,商品性好,单果可以达到140克左右,比同类型品种增产10%以上。
开展实习,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作为我校的实验站,研究院也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调研等人才培养任务。
同学们在寿光的实习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在那里,他们参与菜博会的现场准备,到物流、农资、种子公司和农户调研,实际了解了蔬菜产业链的整个过程,2007年曾在研究院实习的2004级园艺本科生刘姝言对这里很有感触:“感受了农业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开阔了视野。”
6年来,寿光蔬菜研究院在学校各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肯定,沈火林表示,他们将继续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