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武搏赛事中,有一项比赛是这样的:近乎全裸的两个大胖子在圆形的“土俵”上,扭在一起,进行角逐。巨人相撞,极富戏剧性。这项比赛即为相扑,相扑也是本次武搏会中在农大场馆举行的第一项比赛,时间为8月28日和29日。
相扑(すもう)(sumo),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定影响。后来它成为日本的“国技”和国际性的武术、格斗和体育运动。
在日本,相扑运动是高雅的事业,运动员要具备纯真、热心、胸怀宽广的素质以及诚实果敢、谦虚的修养。运动员(日本称为力士)按运动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相扑裁判员(日本称为行司)的等级叫做“格”,按年限也分为10级,“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他们的等级用指挥扇上的缨带颜色为标志。裁判用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扇子指向的一方为胜者。
比赛开始,相扑手先要进行“热身”仪式,他们脚踏地板举起双手,攀心向外表示没有攒带和隐藏任何武器;还要用“力水”漱口、“力纸”擦身并抓盐撒在台上,表示洁净和相互尊重;然后双方对峙,相距约70厘米,两人蹲下,四目圆睁,气势逼人。接着都站起来运气,未运好气的可重来,最多可达5次。
台下四方角各坐一位裁判,台上有一位穿着传统的肥袍、戴高帽、拿礼扇的行司,他高声地评论相扑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行司要公正地判定胜负,如果双方同时倒下,一刹那他没有看清楚,则由台下4名裁判合议胜负。相扑选手用推、撞、顶、摔展开较量,只要踏出土俵之外,哪伯是脚趾或脚后跟出界也算输;在土俵内,脚底以外的身体任何地方,哪伯是一个手指着地也算失败;双方都摔出土俵之外,则以先触地者为输,胜负十分清楚。相扑比赛规则十分严格,交手时,不可抓对方腰以下部位,不允许揪对方的头发、耳朵,不可以拧、打、踢、蹬对方,否则罚出场外。
虽然庞大的身躯在相扑运动中极可能占据优势,然而技巧确实是制胜的关键。相扑运动有75种基本技术,其中5种最为常用。比赛中最高尚的制胜技巧叫“寄切”,相扑手抓住对方的“回”(围在腰和裤档间的“丁字兜档”织锦丝带),抱起对方,推出场外。如果一方把无可奈何狂挥乱舞的对手抱出界线,这是更夸张的寄切,称“钓出”。但也有偏好开掌搏击的“突张”,或用头撞的“控手”,这突如其来的猛烈一击,往往使对手“押出”,摔落在第一排的砂座上,引起全场暴风雨般的鼓掌。比赛过程,异常迅猛,每个回合有时只需30秒到1分钟。这要靠全身的力道、良好的技术、正确的把握时机。相扑比赛不是谁胖谁就胜,而要充分发挥腿力、腰力、速度和技巧,要靠爆发力的控制和运用,寄切、抓回技术的运用,更要靠善于判断的灵活头脑。
在观看相扑比赛时,除热情、理智对待双方输赢等观赛礼仪外,为更好地进行观赏,观众还可在赛前对这项运动进行预先了解,确定力士的级别。另外,在比赛未正式开始前,相扑选手漱口、擦身、下蹲、拍手,表明力士们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这时观众们不应左顾右盼,应集中精力准备欣赏比赛。
(资料来自2010年北京首届世界武搏运动会官方网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