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坛·侧记]滕吉文讲解地震的科学预测方法
近年来,地震的频发让人们谈“震”色变,目睹一次次的灾难,耳闻种种流传,人们对于地震的预测莫衷一是。在5月7日晚的名家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在与同学们交流时,讲述了地震的预测方法。
科学数据与经验观测相结合
作为地球内部爆发的灾害之一,地震带来猝不及防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上万年的历史发展与变迁,1分钟的地震就可将其毁灭。08年哭泣的汶川、09年受伤的玉树,就是最好的印证。
如果对于地震有了准确的预测,人们就可以避其锋芒,减少人身和财产的伤亡。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取的应对地震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原因,地震的精确预测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地震预测到底应继承传统的以小震预测大震的观测方法,还是接受西方的精确数据预测方法呢?”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滕吉文耐心解释:辽宁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靠的是以往积累的经验,是小震预测大震方法的成功运用。可是,根据经验流传下来的一些震前征兆在某些地震发生前却没有出现,因此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西方用精密仪器检测地震,根据精确数据分析并预测地震的方法也有很多次成功的运用。因而,滕吉文认为,将数据和实际现象结合起来是准确预测地震的最好途径。
滕吉文说,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将是人类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需要地震工作者数百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越过地平线,努力把握地球的脉动,这是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天职”。
理性认知 化解担忧
从2009年的7月到现在,短短9个月时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24次;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共发生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6次,滕吉文说,全球地震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
地震的频发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世界的安全度到底还有多少?电影《2012》中描述的世界末日景象是否会出现?地壳崩裂,火山大规模喷发的灾难未来有可能发生吗?网络盛传的北京地区将要发生地震的谣言,又有几分真实?在专家面前,学子们抛出了人们的担忧……
滕吉文认为,科学推理幻想和科学的实际发展二者不能等同。他列举实例说明,过去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不符。“恐惧源于未知”,人们应该理性地认识、了解地球的活动。而网络流传的信息往往将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强度一一标明,可信性差,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地震专业人员能做到这一点。
“牢记世界的永恒奥秘在于它的可理解性。”滕吉文用爱因斯坦的话激励青年学子,尽管地震的预测困难重重,但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广大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加强防范,深化研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是科技界为之奋进的目标,也是青年学子应积极承当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