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8—9日,由我校农民问题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联合主办的社区支持农业(CSA)与城乡互助经验交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中国环境大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焦守田、北京市农工委副主任陈涛、海淀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贾德友等专家学者、领导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各界关心食品安全、生态农业与城乡互动的领导、专家学者、消费者和生产者代表们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2009年度整体运作与经验总结”为话题,围绕“生产、技术与管理”、“流通、组织与社会信任”、“消费、农业多功能性与社会参与”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与交流。
朱启臻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他提出了“在食品相对过剩的今天,设施农业严重的负外部性、规模农业的市场风险性”,认为这样的农业发展方向需要政策、科研部门认真地反思。全社会都应该对农业的本质有新的认识,关注、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农业多功能性通过城乡良性互助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实现,需要政府主导、高校介入、全社会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而“小毛驴市民农园”实验,正是这种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机制探索。
会上,我校人发学院副教授何慧丽代表50多位参与“小毛驴市民农园”实验的市民消费者宣读了“推动市民农业、促进城乡和谐”的文明消费者联合宣言。我校农村发展研究会社会实践基地、费孝通社会实验基地兰考实验站——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农民生产合作联社有机农场,也参与了由北京、重庆等全国各地9家健康生产农场发起的生产者联合宣言仪式。
据介绍,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草根组织在实践CSA的同时,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经验。由此CSA的概念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
据了解,位于北京西郊凤凰岭山脚下的小毛驴市民农园自2009年初正式运作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们的热情支持,得到全国各地市民、学生、企业、官员等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而这几年在社会NGO等力量的推动下,不同模式的社区支持农业(CSA)也已经在北京、广西、广东、四川等地开始本土化探索,并积累了十分重要的经验、人才和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