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杰出校友]他,让中国人登上美国百年名校的“神坛”(图文)

艾子 2009年04月2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许启凤、陈章良、张沅……采访他们,总是被感动和激励,从思想到胸襟、从视野到心灵,收获满满的。张博也是这样,一个照面、两句寒暄,从容自信而富有激情的印象油然形成;交流起来,更是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思想所牵引、情怀所感动、作为所激励……

张博是我校1987届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现任美国电器产品公司董事长、执行总裁,2008年,荣获美国伊力诺依大学(UIUC)杰出校友奖。

UIUC是美国一所具有140多年历史的著名高校,所设立的一个令所有学子仰慕的杰出校友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仅授予一位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巨大成绩和贡献的校友,其威望仅次于诺贝尔奖。在颁奖仪式上,UIUC校长说:“张博博士当之无愧!这个中国人校友让UIUC的学生、教师和员工引以为荣!”更具特殊意义的是,张博是第一位荣获这一奖项的中国人。

——作者题记

2008年12月16日,张博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一封来自Herman校长的电子邮件让他惊喜不已。信中说:我很高兴地通知你,为了表彰你所取得的特别成就,UIUC决定为你颁发2008年杰出校友奖。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成功洗礼的缘故,财富和荣誉对张博来说似乎早已失去了魅力。但此时此刻,他却十分激动。

这是一份怎样的荣誉?在UIUC,最具魅力和令人敬仰的地方是两面墙,一面悬挂着学校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巨幅头像,另一面悬挂着学校100多位杰出校友奖获得者的巨幅头像。这里可谓是十几万师生心目中的“神坛”。

回想当年在UIUC香槟分校读硕攻博的日子里,张博曾多次来到这里默默地仰望着那一幅幅“神像”。有一天,他发现两面墙上居然没有一个中国人,“当时我内心受到的撞击是无以言表的”张博说。今天,默默埋藏在心底多年的一个心愿悄然实现,他怎能不激动?

祝贺的短信和电子邮件从国内外和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你改写了UIUC‘神坛’上没有中国人的历史”……世界上最美丽和高尚的赞誉之词,莫过于此焉!

怀揣济世大志 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张博,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北京,父母亲都在铁路上从事技术工作。“文革”开始后,因为他们是“臭老九”被“发配”到大西北甘肃支边。从此,张博被送到了祖籍安徽乡下。后来,妈妈又接二连三地生出三个妹妹来,张博小小年纪不仅过起了与父母分分和和、不断辗转于安徽和甘肃的颠沛生活,而且要承担起照顾妹妹们的重任来……这样的经历让张博过早的懂事和成熟起来。

随着年龄的长大,善于思考的张博懵懂觉得很多苦难和不幸都是人为造成,而说话管用的都是当官的。渐渐地,他幼小的心里萌发了一颗理想的种子——将来我要当官,当一个多为人民做好事的大官!考入西北师大附中后,张博的理想入土发芽,先后担任了高中部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

报考大学,张博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考回北京。理由很简单:首都,有利于实现心中的理想。对于专业,他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学农机将来肯定会有用武之地。1983年9月,张博怀揣着为官济世的雄心壮志,如愿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我校东区前身)。

张博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从年少的时候心中就要有理想和抱负,它是你努力、坚持、奋斗和走向成功的动力源。

争当学生干部 奠定日后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在人们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20世纪80年代,考取了大学的人几乎都是一头扎到学习里面去,唯独这个张博明显另类。他呀,经常琢磨的是怎么当学生干部。

回忆起当年的张博,老师、同学和时任学院领导一致评价:活跃、综合素质好、有能力,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干部。

第二年,张博成功当选学生会副主席,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市学联一大,并且成为学联一大的小组召集人。同为当时学生会副主席、现任我校离退休处处长的学长葛树林回忆说:“一上任,张博就做了件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的大事情。”全校学生统一服装、胸前佩戴上校徽,太帅了!是当时大学生们最向往的一种装束打扮。但一套统一服装要几十块钱,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张博首先挑战的就是这件众望所归而又棘手的事情,认真调研、多方斡旋……困难一个个被克服,最终实现了学生负担一部分、学校补贴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免费赠送的理想方案。在全校师生穿上校服的那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兴奋之中,也让周边兄弟院校的同学羡慕不已。

初战告捷给了张博巨大的鼓励。他说,从中我认定一个道理:只要你心里想的是大家,就一定能够赢得尊重,有所作为。

“胸怀宽广,愿意服务和奉献!”时任校党委书记艾荫谦谈起张博有讲不完的故事。1985年隆冬时节,学校遭遇了取暖用煤炭断供,教室、宿舍到处都冷冰冰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冻得没法上课了。就在这危难之际,张博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给学校弄煤去。“别说,他还真行,没多久就给弄来了,而且一下子就弄来了好几车皮价廉质优的煤炭,不仅解决了咱学校的困难,就连周边的几个大学也都跟着借了光呢!”

张博说,在与学校领导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本领;在与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干部一同开展工作,他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和思路;在与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接触中,他获得了普通大学生难以得到的信息,开阔了眼界。

1986年,国家科委提出“星火计划”。而在1985年的时候,团中央曾在假期组织一批优秀大学生深入大西北宣讲“星火计划”,张博被任命为宣讲团的带队团长。宣讲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非常突出,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科委主任宋健的表扬。

1987年,临近毕业的时候,国家科委来到学校钦点张博。从此,他成了一名政府官员,走上了实现志向的金光大道。参加国家科委对大别山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他成绩突出;主持调查并起草的关于制止中国蚕茧大战的报告,受到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陈俊生和国家科委、纺织工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张博说,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厚积阶段,我感谢母校,在那样一个年代给了我比较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我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我日后的发展和有所作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坦承,当学生干部花费了他很多时间和一些精力,“但我从来没有忽略过学习”。

赴美读硕攻博 练就一身建功立业的真功夫

正当张博施展才华、春风得意的时候,我国开始涌动起出国深造的热潮。有一天,他和几个好朋友就出国深造的事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刻的探讨。从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远渡重洋寻求救国真理,到外国科技先进、经济发达、思维多元,再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他们很快达成共识:现在出国深造的人将来肯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久,张博义就无反顾地递交了辞职报告。

张博申请了7所美国名校,全部获得通过。经过比较,最终他选择了在美国农业工程专业排名第一的UIUC香槟分校。虽然通过了托福和GRE考试,但还是因为语言问题,只获得了半额奖学金,即只免除学费,生活等其他费用自行解决。这让张博抵美后经历了一段炼狱般的人生考验。

1990年夏天,带着所有积蓄兑成的250美金,张博飞往美国。尽管一省再省,等到达学校的时候,他口袋里已经不到200美金了。住在哪里?听说一个留学生租的房子特别便宜,他就跑去求着跟人合住。那是怎样的一个住所?晚上摸黑去趟洗手间,早上醒来一看,地上一片片的蟑螂尸体正是一个个脚印的形状。吃饭怎么解决?赶紧去打工!有了一份,再争取一份,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学习压力就更大了,上课听不懂,作业写得慢,也不怎么会用电脑,怎么办?努力,再努力!每天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成了常态。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心理落差太大了,和做政府官员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久,他得了胃出血……

张博说,回国的念头不止一次涌上心头,庆幸的是我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了下来。现在我越来越明白,干什么事情都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永远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成功是什么?就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结果。

第二学期,5门课程全A!张博被学校提前授予全额奖学金。吃的住的问题迎刃而解!不到两年,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1992年,一走出校门,张博就被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美国联合太平洋公司聘用,并任命他为公司亚洲部总经理、兼中国业务总代表。1993年,他先是主持了中国投资银行总行与美国联合太平洋公司共同组建的北京联华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组织工作,然后主持创建了美国3Z公司,后来又参与了由美国3Z公司、天津大学和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共同组建天津鼎力机电有限公司的工作。

在一连串的突出成绩面前,张博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能够再深造一步,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会大大提升。1994年,他决定重回母校攻读博士学位。

这回很幸运,张博不仅得到了美国农业部专门为将来能够为中美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设立的一个特别奖学金,而且成为第一个拿到该奖学金的中国人,同时,他还被美国农业部聘请为带薪研究员。事实证明,美国农业部不愧为慧眼识英才,攻博期间,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不凡的表现,张博连续三年被UIUC研究生院评为优秀研究生。

经济上的充分保障使他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一个新的目标在他心中诞生: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我要创业!

很快,他就和学校里几位教授合作创立了美国技术产品公司,主要从事高新技术转换。由于雇员大多都是学校的教职工,一时间,张博和他的公司成为校园里的一个焦点谈资。

从此,张博大展宏图,脚踏实地地走上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翌年,他就独立创建了美国电子产品公司,主要从事开发、生产和销售特种高精密电机。2000年,这个公司开始进驻中国,现在旗下已有10多家生产企业,成为中国供应北美电机市场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96年,张博连续创建了美国生物产品公司和参与创建了北京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前者主要从事植物提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后者主要从事特种医疗设备的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1998年,张博如期取得博士学位。2000年,他又不失时机地在甘肃、宁夏等地投资兴办了7家以饲料为主的农业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饲料行业中产品种类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就这样,张博一步一个脚印地跻身于中美两国成功企业家的行列。

总结自己的成长、成才和成功之路,张博说,从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不知不觉中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我都能做到不急不燥和游刃有余。

牢记社会责任 大写出中国人的骄傲

联合国海外传授技术高级专家,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中心海外咨询专家,甘肃省政府经济顾问,中国华侨、华人投资协会全国常务理事……除了拥有一系列的企业,张博还兼任了不少社会职务。他说:“每一份社会兼职都凝聚着一份信任和责任,我投身社会兼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感恩和回报社会”。

张博在国家级贫困县会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的三元杂交种羊基地,不仅对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典范。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主席亲临基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胡主席说,像这样把科技团队从大城市带到偏远地区来,运用科学技术帮助地方发展,很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读硕攻博期间,张博曾多次作为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推荐的旅美杰出人才代表,受到江泽民、朱鎔基等访美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说:“我能够走到今天是中美两国共同培育的结果,为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贡献一份力量早已成为我心中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

“桥梁”一词是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张博的共同称赞,因为从农业科技到文化、教育,在中美两国一些交流与合作项目上,他始终扮演着双方使节的重要角色。

新世纪初,UIUC计划在亚洲建立一个分校。张博认为这是将UIUC引入中国的大好时机,他一面联系其他中国校友前去说服校方,一方面向中国教育部汇报情况。尽管最终由于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允许外国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中国独立办学校,未能实现建校目标,但是,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向UIUC打开了欢迎的大门,也正是从那时起,UIUC走进了中国,认识了中国,和中国的诸多大学和企业开展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

几年来,在张博的积极斡旋下,伊力诺依大学的教务长、校长等多次到中国考察,和教育部、科技部、一些大学及企业进行接触,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交流和沟通,与清华大学成功实现合作办学,与我校、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等实现了科研交流与合作,与上海交大、北大等大学、甘肃省白银市政府和中国机械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

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也正是经过张博的多方努力,UIUC校长得以前往华盛顿参加有关活动和晚宴,增强了他在中国政府高层的影响力……

“一个追求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为官、从商,还是搞企业,一定要看淡财富荣誉和地位权力,担负起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才是最最重要的”,张博说:“因为一个人如果只醉心于追名逐利、坚守财富,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财富和荣誉有多少,其内心都是空乏和黯淡的,并且会越来越干枯;只有那些心里装着天下、甘愿奉献的人,才会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人生才有价值”……

张博让UIUC的师生和员工引起为荣,让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和员工引以为荣。他,大写出了中国人的骄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