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让党日活动“活”起来——农学植物遗传育种支部党日活动纪实(图文)

潘彩清 2008年04月0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潘彩清 摄影



“让党日活动真正地‘活’起来”,一直是农学植物遗传育种党支部的愿望;如何使党日活动更加有意义有价值,也令支部成员颇费一番脑筋。一次支部会议上,“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提议赢得了大家的响应,“组织生活要结合实际过,学农的就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结合起来才是最大的政治。”通过我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陈娟的搭桥,支部很快便与平谷县马坊镇取得了联系。

清明前后,正是春光明媚,万物更新的好时节。4月4日,老师们早上七点出发,顺利来到了马坊镇二条街村,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两个小时的颠簸,并没有令大家感到困倦。相反,农村的新气象和田园里熟悉的气息使老师们更加欢喜和兴奋。

一到村里,支部成员李健生教授和王璞教授就分别围绕“超甜玉米新品种”和“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为农民做了专题培训。一边是教授生动而投入的讲解,一边是农民渴望而专注的聆听——走进田地的技术找到了用武之地,走进农村的党日活动也真正“活”了起来。

据植物遗传育种支部书记解超杰介绍,这次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农民介绍玉米栽培技术;二是我们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陈娟在马坊镇担任村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来支持她的工作。”党支部还希望通过这样的党日活动,能够和马坊镇建立长期的联系,找到新的合作机会,以便今后为基层提供更多的服务。

有了活力的党日活动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信息,还令支部成员很有感触。“这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为我们退休多年的教师走进农村,进一步了解农村提供了平台”,旱稻育种专家张文旭教授说,“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走出来。不要只是坐在屋里没完没了的讨论、议论。这种组织生活是最活泼、最生动、最能受教育的。到农村来,我们把技术、思想带给了农民,做了具体贡献,同时也从农民身上学到了知识 。看到农村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也更加强了我们探索新科技,普及新科技的紧迫感。这对我们党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也起到了共建的作用。”张教授建议我们还应该注重在文化生活方面传播知识,以提高农民的欣赏水平。

小麦育种专家刘广田教授认为:“这样的组织生活可以让农民和我们一起讨论切磋实际问题,加强对实际的了解,对农村的了解,知道他们的要求是什么,这些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作为一个农业工作者,让农民富裕起来了,就是最大的责任。”

“这是一次最有意义的支部活动,搞农业的来到农村就感觉像回家一样,开心。对大学生村官也是一种支持,只有给予支持,他们才能起到桥梁作用。”支部成员王化琪教授说。

作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陈娟一直希望为农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她非常感谢母校和老师们的支持。“陈娟是农大毕业的学生,就像‘嫁出去的姑娘’她把我们请到马坊镇来,是希望我们的成果能够在这个镇里开花结果,给农民增加收入,让成果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植物遗传育种系主任李健生说,“支部活动走进新农村,看看农村有什么变化,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促进。希望能够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出一点力,对农业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老师们建议这种形式的支部活动也应该推广到学生中去。“要经常带学生来,培养学生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思想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要实地教育,只是讲解,不能理解和入心。只有入到心里去才能真正起作用,才能产生行动。让学生看到新农村的变化,他们就会真正认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支部成员还来到当地的草莓大棚和甜玉米地进行实地查看,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