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名家论坛·侧记]杨扬与我校同学分享成为成功经验

学生记者:王峤 2008年04月2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学生记者 乔枫伟 实习学生记者 崔洪杰 摄影



从走进食品报告厅到论坛开始前,奥运冠军杨扬收获了十多次掌声——参加论坛的同学们热情地把掌声献给这位为很多次国家赢得过荣誉的姑娘。而在论坛中,杨扬将她的经历平静到来,虽然运动员和大学生生活中间有着很多差异,但她的故事、她的感悟同样让台下的同学们启迪良多。

从问题中寻找突破

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女子1000米决赛的失利,杨扬用“晴天霹雳”四个字形容当时的感受,“我现在唯一能记得自己的感受,就是我脑子一片空白,对结果不敢面对”。回到北京后,杨扬有些心灰意冷,曾经考虑是放弃还是继续,“在训练那么苦的情况之下,我当时想这是最后一次奥运会了,不想再练了,因为确实太苦了;但是真正想放弃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没用,也觉得我就这样轻易放弃,对不起那么多对我寄予期望的人,包括对不起自己”。

最终,杨扬还是选择留下来,开始认真的总结比赛。杨扬说,要往前面走,必须总结自己,我只能改变自己,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总结之后,我发现了问题”。

发现问题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杨扬后来自己总结六年的个人全能冠军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寻找规律,“在98年之前,我只认一个字,就是练,对项目本身需要什么能力不是很清楚,每天看着表,只是要求自己滑得越快越好,但是我们的项目有规律可寻”。第二是换位思考,要想战术合理,符合比赛要求,就要换个角度看自己,我经常把自己扮演成当时的对手,下场比赛该怎么战胜自己。第三是危机感,因为自己有了很强的危机感,所以能不断的总结,杨扬说自己站在领奖台上总有“站在悬崖边上”的危机。第四是建立团队精神。98年以后,杨扬意识到一个团队如果没队友的合作,只是个人的力量。要成为一个团队,自己作为核心就要承担责任,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我是YANGYANG A”

2002年盐湖城奥运会的失利同样让杨扬印象深刻——做最好的自己。为什么在自己最有希望的项目上败走麦城?在教练的疏导和队友的支持下杨扬开始反思自己:我们的目标就是奥运冠军,当时赋予自己这样的责任,自己既觉得非常自豪,但是同时也觉得压力非常大。“奥运会之前,我的状态非常好,但是对比赛来说,因为状态好就对结果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正犯了比赛大忌:在你急于抓住某个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胡思乱想,这样会消灭你的斗志,你会忘记自己在做什么”。

比赛失利之后,两个老队友给杨扬的E—mail说,作为好朋友,我们希望你赢,但是我们更希望YangYang A在比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失利不是我没有能力,也不是对手太强,而是当时我失去了我自己”——做YangYang A,做最好的自己,杨扬再一次走上冰场时,这样提醒自己。当比赛结束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我对着镜头就是一句话,所有的话都没有了,只剩下‘我是YangYang A,我是YangYang A’”,杨扬带着自嘲回忆当时,“很傻的样子,但是那是我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

“我奉献、我收获,我幸福”

杨扬说,自己来自一个小县城,自己从小到大,也有很多机会走向世界,是国家培养的。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杨扬把这个口号稍作修改:“我奉献、我收获,我幸福”。

杨扬回忆:在复出的时候,当时国家队需要我,让我重返赛场的时候,我当时心里有一个感受,我看到郎平书里有一句话,我特别的有同感——她说,被人需要的时候是一种幸福。我在那个时候,内心非常的幸福,甚至掉了眼泪——这种幸福感,也是杨扬回到国家队的动机。

对运动员来说,付出并不简单是重新回到运动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残酷的重新磨练。杨扬告诉自己:只有坚持过来,一切才会变好。为什么要坚持?就是因为有不好的环境才要坚持,如果一帆风顺,就不需要坚持,我在告诫自己,要坚持,尽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带着这种逆难而上的责任感,杨扬以出色的努力为自己运动员生涯圆满“谢幕”。

杨扬现在是奥运志愿者部的特邀专家,也一直关注着志愿者们的工作。曾经亲眼看到很多志愿者辛苦的工作,在夏天的时候甚至有的累得晕倒,也有些志愿者在服务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不理解,当然看到更多的志愿者坚持了过来。杨扬说,大家坚持过来,都会很有收获的,因此我们形成很多的理想,“坚持、克服困难、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有了这几条,我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