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两会”]谢俊奇:建设节地型社会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形象儒雅、笑容可掬的谢俊奇委员,在向记者谈起土地资源的粗放、浪费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表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谢俊奇向记者一一列数其斑斑劣迹。一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圈占土地。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基础设施超前建设,有的省甚至提出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一级”路、“两个小时到达”等,大量占用土地搞建设。还有一些地方重复投资建设,一个地级市居然有100多个小钢铁厂。二是受过度消费驱动,土地被无序利用。高尔夫球场、娱乐城、温泉城等高档消费场所比比皆是。某市的温泉城面积居然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以政府部门、国有大型企业名义修建各种“培训中心”,遍地开花。三是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铺张浪费。一些地方政府办公楼连带一个大广场,不但配有面积巨大的绿地,还有喷泉、雕塑等,占地少则一二百亩,多则上千亩。一些地方建大广场,甚至超过天安门广场。一些“世界最大”、“亚洲第一”、“东方巴黎”、“东方威尼斯”、“东方好莱坞”、“中国曼哈顿”,拔地而起。一些城市的“迎宾大道”、“景观大道”宽达100米以上。这些形象工程不但大量占用土地,而且严重败坏了政府形象,多还隐藏着工程腐败的黑幕。四是用地宽打宽算,不讲求效益。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国土地的浪费现象,太严重了!这种土地资源的利用粗放和浪费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顽疾’了!”谢俊奇为此感到痛心疾首,他发出了“建设节地型社会”的建议。他认为,建设节地型社会,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全民的共同行动。
鉴于粗放和浪费土地已经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谢俊奇主张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一场持久的、广泛的节地活动。当然实现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目标,需要合力共为。他认为以下几方面应多管齐下:树立全民节地意识,建设节地型社会;调整财税政策,健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严格规划管理,实行用途管制,控制新增用地总量,盘活存量土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建设用地全程管理机制,从严从紧把好用地关。总之,要强化集约用地的外部约束力,调动起内在推动力,建立和完善集约用地的管理机制,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大气候。对这些看起来并不出新的“常规武器”,搞技术工作出身的谢俊奇认为,只要真正把这些日常工作做到位,就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据中国国土资源网3月6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