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窑洞的变迁——“百名博士延安行”见闻

学生记者:朱建楠 2006年08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7月中旬的一天,午饭后,太阳毒辣辣的。陕北长官庙乡副书记贺忠学带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4位博士下了村。老乡们好奇地打量着贺书记身后这4张陌生面孔。博士们也很新鲜,问这问那,尽管陕西方言偶尔会闹出些笑话,但并没有影响博士们详细打听的兴致。

在张老汉的窑洞,一张素雅的帘子将窑洞分成两间,里间有一张席梦思大床,外间摆放着花格布艺沙发,抬头就能看见29英寸的彩电播放着清晰的电视节目。墙上则是一张婚纱摄影照。“这是我儿子和儿媳,现在都在外打工,节假日才有时间回来”,张老汉指着照片说,“我们现在是科学养羊,科学种植,沼气都用上了,生活富裕了,也叫儿女们去拍这‘城里人’的照片。”这使4位博士多少有些惊讶,若不是眼前星月形的窑洞和红色的窗花,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在厨房的沼气灶前,博士们兴致勃勃地去点火,轻轻一拧,只见蓝色的火苗忽地窜了出来。一位女博士笑着对张老汉说:“大叔,这和天然气一样方便呢。”张老汉笑得合不拢嘴,“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没想用沼气,但乡里干部常来宣传,建沼气池还补助1200元加上1000块砖,并找人来安装,我才心动。现在,我们乡已经建好200多口沼气池了。”

沼气的使用,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黄土高原居民的烧饭、照明问题,也改变了农民的许多生活习惯。村子环境整洁了,厨房卫生也得到了改善。

博士们对张老汉提出的沼气填料、产气、出渣及沼气渣使用,特别是对把沼气渣作为有机肥生产有机食品的讲解,使老百姓很有兴趣。

科技的普遍运用,正改变着农民生活。卫星电视的安装,使农民收看的节目达到60个频道,公路也方便了农民的出行。村民们说:“党的政策好,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第二天一早,博士们又随着贺书记到了田间地头考察。在一处种着油桃的小弓棚旁,博士们看到了一位腰间系白围巾,头发虽已花白,但却精神抖擞的老汉。

76岁的齐老汉知道了眼前的几位是城里来的博士,硬是要去棚里摘油桃,不一会儿,就用腰上那条围巾捧着十几个色泽红润的油桃出来了。博士们吃着脆甜的油桃连声称赞。齐老汉用手指着大棚搭上了话:“这棚呀,真是好东西,水果每年都能卖个好价钱。这是你们农业科学家的功劳啊!”博士们了解到,由于被称为“白色革命”的地膜、弓棚技术的采用,不仅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有了大棚后,没有农闲和农忙的区分了。

博士们又来到齐桥村羊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严格执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规定,但羊必须活动,肉质才能鲜美,所以,我们就盖了假山活动场地。”贺书记向博士们介绍了圈舍中各种不同品种。博士们不禁感慨,科技不仅提高羊肉的产量,羊的品种也得到了改良。

随后,博士们又来到了一个养羊大户家。当询问为什么选择养羊时,女主人十分轻松地回答:“乡里鼓励我们养羊,养小尾寒羊20只以上的农户,每增加一只还奖励100元,若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格,齐桥村羊场还会按合理的价格回收,短期育肥,再向固定渠道销售,所以对我们来说,养羊是收益稳定,风险低的好选择。”

几天的考察,博士们感受最深的是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所到之处,总有农民围着他们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到晚上,博士们回到住处也闲不下来,农民们三三两两找上门询问他们关心的问题。

“我们是来打头阵的,回去后,一定会把陕北的新变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对科技的渴望向学校领导和导师汇报,下次会有更多的博士带着农民急需的新科技来这里。”临走时,博士们一边握着老乡的手道别,一边说。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