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走近奈曼——外语系教师支教日记

通讯员 钟燕 2006年07月1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今年六月底,外语系教工支部的钟燕等五位老师来到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上的奈曼旗,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支教活动。其间,几位老师不仅为边区的孩子们捐赠了“阳光书屋”,还带去了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同时,几位老师还个人出资资助了几个经济困难的孩子。

奈曼是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上的一个旗。旗相当于县。据说奈曼是数字八的意思。去过奈曼的人都说:那儿沙地干净,人民淳朴。

我将我们今年六月走近奈曼的五人行如流水帐般写在了以下四篇奈曼杂记中,以期能反映生活原貌的大概。或许,看后,你会决定明年的奈曼之旅,与我们作六人行呢。

6月26日 星期一 晴有阵雨

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下午七点经北京北站的“呼和浩特——通辽”列车,向奈曼出发。

这趟奈曼五人行孙悦芬老师是领队,队员是胡友珍、赵劲鹰、钟燕和崔志云4位老师。这一趟奈曼之旅,我们五人将首先代表外语系党支部向巴嘎波日和中心小学捐赠一个“阳光书屋”。近两千册图书静静地“躺在”车厢硬卧的床铺下,它们的辉煌新使命即将开始。临行前,我从儿子的玩具里挑了近二十件,塞在行李箱里。城里孩子的玩具或许是沙地上的孩子们好奇并喜欢的吧。

第二次走近奈曼,我们的第二个目的是支教,促进边区英语教学。

真正第二次走近奈曼的是孙老师和小赵老师。孙老师是支教活动的策划者,二赴奈曼不光因为她是我们的支书,更因为她热爱着内蒙古的土地惦念着去年在奈曼认下的干女儿乌达巴拉(蒙语“菊花”的意思)。小赵老师是内蒙古的儿媳妇,她在先生的积极鼓动下二进奈曼,为资助受贫的孩子们。她随身带着两份厚厚的关于“如何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资料,准备送给边区的老师们。

胡老师也打算出资支助奈曼的穷孩子。她还带了一份整整列了80个问题的问卷,教授级的她比我们早想到了借机调查边区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状况。

小崔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她最想用示范课的形式介绍展示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象小崔老师一样,我是第一次奔赴边区。做了支教的准备,领了随行记者的任务,同时,我还抱了一个体验蒙族生活,感受奈曼生态的心愿。

6月27日 星期二  晴

早上近七点,旗团委的干部、巴嘎波日和的校长、牧民塔娜(蒙语“珍珠”的意思)在奈曼站迎候我们。

下火车后,我们先到街镇上的文体商店花近两千元买了球类等文体用品和两台DVD,准备送给巴嘎波日和中心小学的孩子和老师们。

赶到小学,“阳光书屋”在简单的仪式中建成了。旗里电视台的记者拍下了整个过程。

记者说不能三天跟拍我们的活动,现在就想拍老师讲课的镜头。我被推出来给小学生们现场上课。记者拍下了我即兴带孩子们玩“Make a House”游戏的镜头。

课间,孩子们用“噶达梅林”、“小骑手”等绝美的歌舞迎接我们的到来。

下午听年轻的陈萨如拉老师的公开课。她看上去不算紧张,但整堂课都不肯向孩子们笑一下。

课后与巴嘎波日和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座谈。我们五位老师都就教学侃侃而谈,小学的主人们却不太开口。校长说:主要原因是她们(校长除外,全是女老师)汉语说得不好,只想听北京来的老师做讲座。

下午六点,我们五人挤在一辆给牧民捎货的“松花江”里,沿穿沙公路,一路摇晃颠簸到了沙漠。

第一次亲密接触插上了风障和没有插上风障的漫山遍野的沙。沙上有晒干的枯树桩。有被风吹倒的小树。有坚强的沙柳。有冒出绿色芽叶的不知名的小草。还有偶尔爬过留下身后脚印串串的黑色的甲壳虫。

沙上有顽强的生命。

天格外地蓝。高远,宁静。

席沙而坐,静静地看远方的沙丘,落日,云霞。心中如目之所及处的景致一般静谧,没有一丝儿杂念。

晚上宿牧民塔娜家。

我们五人同卧一炕。透过炕尾的大窗户,可看到无数星星……

塔娜家

塔娜家有400亩牧场,13亩玉米地,37只养,10头牛,3只猪,一只狗。塔娜说这些都不能带来什么收益,因为牧场没有长什么草,玉米都长在沙地上产量低,牛羊要买草买料来喂。但是,家里年收入能有8000元,在当地算中上,主要靠做屠夫的孩子爸爸卖肉挣钱。家里置买了两个冰柜,一个放牛、羊肉,另一个放猪肉。

塔娜用不流利的汉语说:“家里,不富裕,但我,幸福。乌达巴拉的爸爸,对我好。”

晚上睡觉,塔娜家的门不上栓。

第二天(28日)清晨发现,塔娜家门前的大榆树很茂盛。她说:“这棵树,14年了。我们结婚那年栽下的。”

还发现,塔娜家的厕所就是在沙土上挖的一个一米多深的圆圆的坑。——第一次见这么原生态的厕所。很环保啊!

猪和狗都没有房舍,只是圈养在沙地上。“没事。”塔娜说。

通往塔娜家的路上尽是沙子。门前,是长在沙地上的玉米。塔娜家的一排三间平房,是建在沙地上的房子。

塔娜说:“我们用井水浇玉米。过去,沙下一米就有水;现在,井打到了二十米以下。”

三千块钱的数码相机没电了,交给塔娜保管。她往衣柜里一搁,说:“放在这里就可以了。

“不用锁起来吗?”

“不用,不会丢。”

“到地里干活也不用锁门,不会丢东西。”她补充说。

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这些辞藻在我的概念里不再空洞。

6月28日 星期三 阴

早上七点多,从巴嘎波日和中心小学去奈曼旗第五中学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西湖世纪林。

奈曼旗的西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水美鱼肥。湖里的“西湖鲤子”(红尾鲤鱼)曾被作为国礼送给朝鲜的金日成主席。

若在2000年以前到来,我们也有吃上“西湖鲤子”的口福。可是,40000多亩的湖面,在2000年的时候,彻底干涸了。

沙,脚下是沙。40000多亩的碧波已消逝殆尽,不留一点水的痕迹。

所幸的是,2001年到2004年间,中国电信投资100万,栽种下了现在的西湖世纪林。

100万元钱意味着干涸的40000亩湖面上站起了环状的一圈绿,意味着40000亩沙土酣睡在没有了湖水的奈曼西湖。

旗团委刚上任一个多月的史明显书记又带我们去看大沁他拉镇北的青年林。

青年林将建在规划面积2000亩的起伏流动的裸露沙丘上。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政府才刚开了个头。

史书记带着中小学生前不久来撒过灌木种子,植过一些树。每一个正方型的沙障里立着一棵幼嫩的树苗。

黄柳、柠条、沙蒿、樟子松和杨树是坚强的植物。它们能在沙地上存活成长,固沙防风。它们能减少沙尘对奈曼,甚至整个京津地区的威胁。

史书记说:“捐助一块钱就能在青年林多载一棵树,多添一抹绿,多固一方沙;土壤生态技术可以把奈曼作为实验基地。”

回想西湖世纪林那近万亩绿色的杨树林,我们似乎看到眼前的沙丘批上了绿装。会的!我们会尽力尽智,我们会与大家共同筑起奈曼旗的另一座绿色长城!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口号是“莫使荒地变沙漠”(Don’t Desert Drylands!)。回到京城,我们会告诉大家:在奈曼旗,治理沙漠化亟需援助;只要愿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青年林献一份力。

上午,在三语(蒙语、汉语和英语)教学的奈曼旗第五中学听了两堂公开课。公开课总体感觉还行,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很明显。

下午,先与校领导座谈,再与英语教师座谈。

校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学校全是初中班级,学生共1200多名,其中住校生1100多名。住校生一年回家四次(“五一”、“十一”和寒暑假)。自04年秋开始,国家对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施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们免交学费、杂费,国家每年还给每人补贴105元生活费。就这样,还有孩子要辍学,因为交不起生活费。

老师们就国家财政给的那份统一工资。班主任补贴每月30元。若班集表现不好,扣至15元。因为交通问题(老师们住地距校远),一般老师早上六点多上班,班主任经常凌晨四点上班,有带中考班的班主任甚至凌晨两点跑到学校来看学生有没有好好睡觉。这些加班加点都是无偿的。老师们每周上六天班,周六学校全天开课。就这样,老师们还干劲十足,一点不叫累。因为他们是学校03年从200多名老师中经过考试、考核竞聘选拔出的108名(其中英语老师11名);他们几乎都是蒙族,都是当地人,对学生有感情。

穷苦的学生之所以穷苦,并不是因为父母懒惰,往往是因为父辈或祖辈有疾病,家里的钱都瞧病用完了。老师家访时就看到真穷的孩子家,炕上只有半张席,仓库里只有半袋粮食。

英语老师们说到孩子的穷时说:他们没钱,在医务室看病,一块钱都赊着。生活费有时就老师垫付着。女孩生活费一般一个月90到100元,男孩110到120元。

老师们缺磁带,特别是缺配套练习,需要外语图书,需要培训机会。现在有两大难题:一是新课标改革中,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转不过来。感觉为了中考成绩好,就得灌,但费力不落好。二是老师们个人知识量有限,常是费大劲儿闭门造车。

我们与老师们交流了解情况后作了两个决定:一、请校长找五个家境贫苦但学习优秀的学生来,我们一行五人想表达一点心意。二、明天上午给全校英语老师上示范课。

有远识的校长说:“我们说穷是讲真话实情。不是为让五位老师给孩子们捐助。真正让孩子们受益的话,是请你们与我们建立联系,搞个课题研究,帮助我们把英语教学搞上去。”我们应诺。

在我们的诚恳坚持下,校长让教务长很快找来了李金花(初三)、查干呼(初三)、斯琴巴特尔(初二)、宝成(初一)、阿如娜(初三)五个孩子。李金花和查干呼是亲姐妹,因为交不起生活费,姐姐李金花今年有三四次打算辍学让妹妹一个人接着上。阿如娜和宝成是亲姐弟。我代表支教队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一百元,嘱咐说:“这是北京来的老师们的一点心意,大家用这些钱这两天吃上两顿饱饭,添置一点必需的文具,更安心地学习。”孩子们质朴天然,憨厚无语。不知道什么时候,阿如娜眼圈红了,两行泪水象断线的珍珠从黝黑的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我们与五个孩子一一击掌,大声鼓励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傍晚在街镇上给巴嘎波日和小学的八个班买了一共八份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又买了些笔、本、尺子、橡皮之类的文具,共花四百多元。

夜幕降临之前,我们赶回了小学,与等候我们的一百四十多位住校的小朋友举行了趣味体育比赛。

小赵老师和小崔老师是总策划和总指挥,孙老师和胡老师是助理兼摄影,我是奖品发放员。小朋友们的班主任让各班排好了队列,待令登场。

在欢笑声、歌声、喊声中,孩子们尽情地抒发着孩子才有的快乐与热情。一张张黝黑的小脸时而焦急,时而喜悦。每一个孩子都在比赛项目之外高举小手抢着唱歌跳舞再拿奖品,以至于独唱常常唱着唱着就变成了大合唱。我奔跑着,与每一个孩子都握了手——我们准备的两百多份礼物全都发到了孩子们手中。每一个孩子都握着自己的一份甚至两份、三份礼物,冲我们开心地笑。在活动的九十分钟里,我们五人都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北京,心里只想着让小朋友们尽兴玩耍,恣情表演,拿到礼物。我们仿佛和孩子们一同庆祝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远方的朋友啊,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当歌声再次回响耳畔时,我们对孩子,对这片荒凉贫瘠但无比开阔无限坦荡的土地依依不舍起来。

6月29日 星期四  雨

孙老师以展示多种教学法为主要目的的示范复习课很成功。满座的英语、汉语、蒙语、数学老师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当孙老师道别上了四十分钟课的孩子们时,前排的一个女孩哭了。是啊,初一的小朋友,聪明的孩子,一堂课上受了新老师那么大那么多的肯定和表扬,怎么愿意离别如太阳(Sun)一样明媚亲切,暖人心窝的新老师呢?

泪水诉深情。

小崔老师给初二的同学上听说课。同学们在课堂上做小记者和小歌手。她课堂上的全班热身操是TPR的示范,整堂课再次告诉观摩的老师们:教学不光要重智能目标,还要重情感目标。

在课后与英语老师的座谈中,老师们交流了很多观点和经验。

大家普遍赞成:成功的教学=知识传授+情感培育(即智商培养+情商培养)

看多了蒙文,我今日有一个小发现:蒙文是象小草一样的文字。它属拼音文字,但字形上,每一个字都象草原上的一棵小草,有直立的主茎,有随风飘摇的叶片。不知道蒙族人民的祖先,是不是受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棵棵小草的启示才创立了这小草般隽秀的文字呢?

傍晚七点十分,旗团委书记、副书记等五人,巴嘎波日和中心小学的两位校长和塔娜一家三人到奈曼旗火车站给我们送行。十人送五人。

罕有降雨的奈曼暴雨倾盆。

“年底街镇上办年货的牧民定会熙熙攘攘。若是没有雨水的年头,街镇上办年货的人就冷冷清清了。”校长说。

我们踏上了返京的火车——从通辽开往呼和浩特的1458次列车。

车窗外的十人在雨中站着,他们没有雨伞,却没有马上撤离的意思。我们再三说 “请回吧”,我们使劲儿挥手道别。火车不动,他们也不动,只是朝我们挥手。窗外有十人为我们站立在大雨中,他们淋着雨,他们在送我们。

火车终于开了。

雨中的人们在挥手。

耳畔仿佛有歌声在回荡:“远方的朋友啊,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