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业了”系列报道·文明离校]毕业留影:用相机记录我们无悔的青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鲜花盛开的这个时候,校园里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些人穿着学士服在校园里拍照,或是在校门口,或是在主楼前面。他们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每个人都不停地和其他人合影留念。这让人马上想到,又要到合欢花开的时候,又要有一届学生毕业了。
5月28日,人文与发展学院的90多位同学行走在西校区。他们三五成群,在曾经共同奋斗的自习室前、在曾经一起吃饭的食堂旧址前,在曾经留下无数足迹的草地前,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最后的印象。
“照像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故事”
早上8:30,毕业生领到了学士服,因为衣服要在中午11:30还给学校。时间很紧,所有人都是抓紧时间在校园里转。“我们只有三个小时的紧张的拍摄时间,所以要抓紧,”一位女生边快步走边说。
在西校区主楼后的老校门模型前,几个穿着学士服的女生坐在草坪上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丝毫感觉不出常人认为应有的离愁别绪。一位毕业生说,离别的感觉每天都有,而不仅仅是因为穿上学士服才有。她们每天都在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怀念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她们希望今天可以开开心心地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因为留别并不只有沉重,还应留下欢笑。
拍摄集体照后,一个宿舍的六位女生来到了原清真餐厅南边的草地。在放着四川校友会大熊猫的背景下,她们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原来,这里曾经是食堂,也是她们刚来学校时经常打饭的地方。“我们选择的照像地点都是有含义的,大都是宿舍成员曾经经常一起活动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一个故事。”宿舍成员如是说。
一位毕业生照相时对记者说,现在的自己和四年前完全两个样子。的确,当每个毕业生蓦然回首时,他们都在用另一种心态看走过的路。无论是泪水还是欢笑,无论是合作还是争执,所有琐碎的经历此时都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他们早已学会了彼此珍惜。
“我们陪伴母校经历了一次次风雨”
02级毕业生是不寻常的一届。03年,他们在“非典”中走过了大一;04年,他们迎接了首届世界大学生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05年,他们和学校共庆“百年华诞”。他们陪伴母校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风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留下多多少少的难忘记忆。
作为学校媒体工作者,02级媒传系的不少同学参加了整个04年大橄赛的新闻报道。从最初接站到随后的训练、从赛前的筹划到赛后的总结,他们都抢在新闻第一线,与学校一起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来自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一道关注同一件事情,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感到难忘。
“在那段日子里,我快乐着橄榄的快乐,痛苦着橄榄的痛苦,为女橄姑娘们的顽强拼搏叫好,替男队最后的惜败而惋惜。”02级的高嵩同学回忆,“前段时间实习时,单位领导和同事一听说我是农大的学生,开口便问:‘农大的橄榄球是不是全国第一?’陈校长说过,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学校的‘名片’,我想说,其实农大也有自己的‘名片’,橄榄球,就是这张‘名片’上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我幸运,因为我是农大人”
现在,很多农大的同学都来自城市,因此自然也并不十分关心“三农”问题。高嵩说,在四年里,学校的氛围给了他认识农村、了解“三农”的机会。期间的几次暑期下乡、数次农村政策论坛以及众多相关活动,不仅使他对“三农”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也使个人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开始变得爱谈农村、关心农业、喜欢和农民朋友打交道,我明白了在‘民以食为天’这五个字背后,蕴含着多少辛勤的血汗。”
2003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曾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来到农大。温总理说,如果再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会报考农科院校。那时还是大一的02级毕业生们对总理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四年里,相比学业的提高,他们收获更多的是思想的变化。而当他们即将毕业时,忽然发现自己比总理都要幸运——“因为我们是农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