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荣辱观” 崇尚真善美——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心得
“舍生而取义”,“道义王国”中的一脉相承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义的民族,浩瀚的民族文化里,道义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先哲经典《论语》就有,生命和道义发生冲动时该如何的问话?孔子答曰:“杀生而取义”。就是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在民族危亡时,引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撒热血,支起国家的脊梁,民族得以生生不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文明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论述,并掀起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高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适时的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论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承合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是非的判断,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做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美德的历史延续和升华,是时代的最强音。
财富和道德的搏弈,寻找社会进步的平衡点
追求财富和道德情操的搏弈和持衡,明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出了一本举世皆知的名著——《国富论》,提出有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起着决定的作用,这只手威力无比,无处不在——追求财富和利润,成为社会最基本的法则。但他还写出了一本似乎被人们忽略的名著——《论道德情操》,是一部论理学名著,它铭记着人们理解人类进步真正含义的思考。
“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事实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GDP总量再大,也难以成为强大的国家。因为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没有包括公众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支撑,外延扩大型的增长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今天我们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不仅是指经济的发展,也同样意味着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的发展。
“知耻而后勇”,期盼“写在墙上”,更“铭刻在心里”
当今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是非混淆、荣辱不分的社会现象,且有蔓延孳生的趋势。康国家之揩、假公济私、以公肥私的事件层出不穷,更为严重的是背后显示出行为人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背下出现了很多被群众深恶痛绝而又似是而非的“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是非混淆、荣辱不分的思想观念已由个人的意识转化为大众集体意识。“八荣、八耻”的提出恰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高瞻远瞩,含义深邃。它是我们内心的一面照妖镜,照着我们业已存在的 “患得患失”的“假理宽心”的行为和并非坦荡的心灵。《论语》说“知耻而后勇”,期盼“八荣、八耻”的论述不但“写在墙上”,更要“铭刻在心里”,真正成为我们社会大众集体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要我们积极践行“八荣、八耻”并把它当作我们的行为准则,那么正在构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