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曲越 摄影
一条热贴牵动着农大学子的神经。
12月1日,网友 “逍凌”在农大五色土BBS上发出帖子:“今天回舍看到消息,有人不满民工在食堂跟大家一起吃饭。”对此,“逍凌”呼吁:“民工怎么了?这么冷的天,农大就不能让他们在食堂吃顿热饭吗?”“那些民工远离家乡,为了挣工钱,在天寒地冻的北京为大家建教学楼盖宿舍,他们容易吗?希望大家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
从12月1日发帖以后四天时间,跟帖一路飙升,到6日早晨8:00发稿时,共有684个跟帖,迅速成为“十大”头条,成为“十大”排行榜上跟帖数量最多的热帖之一。有人反对“逍凌”的观点,但更多的是支持。
反对者:虽然同情,但是要面对现实
在680余帖子中大约有10余条的内容是反对“民工在学生食堂就餐”,他们认为,这样将造成食堂“资源紧缺,使得学生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排队”,“导致大量时间的浪费”。甚至个别人还认为,民工就餐会使食堂“偷窃事件”增多,加大安全隐患。
一个有代表性的帖子说:“虽然民工的处境很值得同情,但是现实的情况必须要面对。”
支持者:不是同情,而是平等和尊重
绝大多数人都是“逍凌”支持者。他们认为,学校食堂紧张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的,少量民工来食堂就餐对食堂的秩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所谓“偷盗事件”在此之前就时有发生,与民工就餐没有根本联系。他们说,不应该因为食堂拥挤就埋怨民工,把责任推在他们的身上。
一些支持者还认为,作为弱势群体,民工应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帮助。更多的支持者则认为,民工需要的不是同情和帮助,而是平等和尊重,网友“juncai”说:“民工和我们一样是消费者,人家是花钱来食堂吃饭,又不是白吃,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则帖子说:“对弱者的平等对待和尊重最能看得出一所学校,一个社会的的良心。如果连民工都不能平等对待,我们还谈什么‘解民生之多艰’,还建立国际性的开放型的知名大学,难道开放型大学就只对知名人士开放?”被许多人认同。
民工:我们不想打搅任何人
一位参加我校奥运会摔跤馆建设的工人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工地也有自己的食堂,大家一般很少去学生食堂就餐。“因为没有饭卡,我们偶尔去吃一次,也选择在大部分学生都吃完饭的时间。我们不想打搅任何人。”这位师傅说:“其实我们很在意学生的目光,当学生用奇怪的眼神看我们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如果同学对我们微笑,我们就非常高兴。
这位来自山东的师傅告诉记者:“我的女儿也在山东上大学,有时看到同学们说说笑笑,我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农大的学生很友好,我对女儿说,要向农大的同学学习,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这位师傅说一脸“严肃”地告诉记者:“农业大学也是服务我们农民的大学,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注重言行举止,千万不能给我们的大学脸上抹黑。”
食堂保障部:民工不是造成食堂问题的根源
由于学校基础建设项目众多,农大校园现在有一千多民工分布在各个工地。记者了解到,每个工地都有工地食堂,民工朋友们也基本都在工地食堂就餐。但仍有少数工作繁忙的小工种工人,赶不上工地食堂就餐时,为节省时间和费用,他们就在学校食堂就近就餐。对此,学校后勤食堂保障部经理张凤武表示:“这少数工人在食堂就餐也不会加剧食堂拥挤,希望学生们谅解。”
张凤武说,食堂拥挤是由于现有资源不足和同学就餐时间集中造成的,“这些问题将会随着在明年下半年二号公寓3个食堂的建立而得到改变”。目前,保障部采取了多种措施缓解食堂拥挤,比如延长餐厅供应时间、分时段供应菜肴、安装微波炉等设施等,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到热的饭菜。
针对民工就餐会引发“盗窃问题”时,张凤武表示:“保障部现在没有发现一起和民工有关的餐厅偷盗事件”。
网友:尊重民工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记者了解到,我校校园建设过程中,农民工作出的贡献得到了校领导、广大师生的认可。今年元旦期间,学校专门组织了大型农民工慰问演出晚会,校长陈章良与农民工共迎新年;每当新楼封顶时,校领导都会感谢民工朋友对我校建设作出的贡献。“五一”劳动节,党委书记瞿振元专程到各个工地看望驻校农民工,送上了节日问候。而我校各类学生社团也经常组织为农民工维权,到向民工子女学校支教、捐钱捐物,与农民工联谊等多种公益活动。
一位名为“落雪飞鸿”的网友的帖子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对弱者的关注和尊重,更能看到一所大学,一个社会的胸怀,百年农大有‘解民生之多艰’的传统,尊重民工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编后絮语] 我们该怎样对待农民工
编完这篇报道,我们竟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不是因为这个话题讨论得有多热烈,而是话题之外的东西。我们把“冬天里到底民工应不应该到食堂吃口热饭”的结论留给读者,更让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大学生对待农民工的态度。
众所周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度被视为城市“另类”而多受冷眼。今天,虽然形势已大有好转,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还没有完全改变。在学者的研究里,农民工进城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坚定支持。作为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接受着“心怀乡土,解困民生”信念的熏陶,许多人还立志“为农民服务”,为“三农”作出贡献。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农民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亲近感,热爱三农首先是热爱农民这个群体——无论他们在乡间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在城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工作。我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千人送科技到全国各地,田间地头,那么对到我们身边谋生的农民工就更不能以“精英”自居。
况且,我校有近一半同学本身就来自农村,许多人的父兄姐妹们也和在学校打工的农民工一样,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土地上辛勤劳作,积攒着微薄的收入。正如网友所说,尊重我们身边的农民工,就是尊重我们的父母亲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校绝大多数大学生们对民工朋友表达了充分的关心。这也会给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启发。这几年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与我们着力营造的通畅的舆论表达氛围是分不开的。这篇报道再次提醒我们,让大学生结合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在自由讨论中明确真理,从而进行自我教育,不失为开展思想工作和学校传统教育的一条有效经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