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邓勇 摄影
北京天安门广场。10月15日上午8点30分,一声发令枪响,数以万计的马拉松选手出发了。穿过起跑线的有一面绿色的中国农大校旗,它引领着我校371名选手踏上了这个自我挑战的征途。
本届大赛农大层面由校团委主办,峰云社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农业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协助组织。据本届农大总领队韦浩成同学介绍,今年我校同学报名踊跃,东、西校区共有371人参与,其中女生90人。据初步统计,其中有358人完成了报名对应的赛程。
据悉,鉴于前两年出现的长跑事故,本次峰云社作了积极的准备工作。经过9月18日-24日为期8天的报名后,峰云社就开始着手组织训练事项。报名者须经过10000米的体能安全性测试,合格者方可参加比赛。另外,大会为所有参赛者投保人身意外保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参赛的安全系数。
2004年“第五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我校首次参与其中,并取得了团体第十名的好成绩。2005年,“第六届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排出名次,我校总成绩上升三名排到了第七。据悉,本次比赛的最终统计成绩将在10月18日获知,届时还将举行颁奖仪式。
本次比赛共招募了54名站点志愿者,他们由农大峰云社30名同学和农大红十字协会24名同学组成。在比赛全程共设有四个固定服务点,分别是8公里终点,半程终点,全程终点和金码大厦服务站点。另外还在三个流动服务点,分别位于:27公里(北京科技大学附近)、33公里(进入八达岭一带)、37公里(科荟路一带)。流动站志愿者在两百米左右的距离内来回走动,为选手提供食物、水及一些应急处理。据韦浩成介绍,志愿者在参赛前都经过了医疗保健和应急救护训练,这些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志愿者更冷静、更正确地应对突发情况。
终点站志愿者主要负责迎接工作,记者在全程终点采访到一名志愿者,她说:“无论是顺利完成的或是中途上了收容车的选手,我们都会用全部的热情去迎接,在志愿者眼里,参赛的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仅报名参与这项比赛就已经有着很大的勇气。”
韦浩成在谈到自己曾经的马拉松经历时,他说有两个最难熬的阶段。第一是在八达岭一段。因为已经跑了35公里左右,人的体力达到了一个极限,下肢几乎没了感觉,这时候是最需要信念的时候,而这时却又恰是最孤独的时候,选手间都拉开了距离,观众甚少,几乎没有人加油,没有人作伴。每跑一步,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受着煎熬。第二是在终点折返处。终点就在眼前,却不能径直跑过去,必须在终点面前绕行2公里才能到达。一方面生理、心理都对终点非常向往,另一方面却又不能一蹴而就,还要接受耐心的考验,在心理上是一种折磨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韦浩成说:“闯过这两个难关的经历,对选手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