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记者黄昱 摄影
“音乐离大家不远,实际上大家都是艺术家”——拉苏荣教授的一句话便拉近了他和听者的距离。10日晚7点,草原歌王——刚从蒙古国访问归来的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教授如约着民族盛装出现在西校区报告厅的“名家论坛”上,为我们讲述了蒙古长调的产生及其魅力所在。论坛由党委副书记秦世成主持,党委书记瞿振元与千余名师生一起欣赏了此次精彩的演讲。
长调是蒙古民族引为自豪的“草原三宝”之一,是蒙族特有的音乐艺术,集中反映了蒙古民族既粗犷豪放又细腻温柔、善感多忧的性格。拉苏荣教授精于长调演唱,作为“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工作小组”的中方委员,2005年他成功推动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特派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他刚刚出访蒙古国以“长调”为主题进行长达6个月的蒙古族民间艺术采风。
“所有的民族都有长调,它最初是人们打猎时用的暗号”,但为什么只有蒙古族将它保留了下来,并且充满了魅力?“长调是马背上的产物”拉苏荣教授这样解释蒙古族长调的特色,“长调除人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外,是对草原上的蓝天、白云、河流、马等所放的牲畜唱的”“随便唱,没有拍子”,在很长的时间里这种游牧思维抒发感情的方式都没有改变,于是便使得原始的文化保留了下来。为了表现游牧思维与农耕思维歌唱方式的差别,拉苏荣教授演唱了站在陕西高原和内蒙古大草原上两种环境下的长调,后者一下子便把听者带进了辽阔的大草原。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旋律,有着明显的节拍,当拉苏荣教授将它用蒙古族长调的方式演唱出来时,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清澈而辽阔的嗓音又一次让草原的美景浮现在听者眼前。“虽然长调没有严格的节拍,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节奏,它的节奏在歌唱者的心里,能拨动人的心弦”拉苏荣说,“长调好听,没有污染,它是自然的”。
在讲座的过程中,拉苏荣教授边讲边唱,还举了一些例子让大家对长调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当他着蒙古族盛装的学生演唱《辽阔的草原》的时候,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不时响起掌声和笑声。在秦世成的主持下,活动的互动环节中,拉苏荣教授亲切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高度评价了我校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活动最后,拉苏荣与他的学生和我校合唱团共同演唱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恋》两首曲目,合唱团以此表达全校师生对拉苏荣教授及其夫人周秉建女士、学生高娃和博克的欢迎和感谢,给拉苏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讲座是拉苏荣教授从外蒙回国后的第一次公开讲学,与其说这是一场讲座,不如说是一次视听的盛宴。拉苏荣教授用他现场的歌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马背上的旋律——长调,他的歌声让在座的听众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草原。
拉苏荣的老师哈扎布是老一辈蒙古民族艺术家,他曾经为保留长调搜集整理过很多宝贵的资料,然而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调被视为封建社会的“毒草”,老一辈长调歌唱者被打成了“反派”,那些宝贵的资料也不知所终。如今,拉苏荣教授也正在为搜集历史资料作着努力。
拉苏荣教授的夫人周秉建,他的两个学生——中央民族大学的高娃(音)和八骏马头琴乐团团长博克(音)陪同拉苏荣教授出席活动。“名家论坛”主办方负责人、党委宣传部部长宁秋娅、副部长周茂兴,校团委副书记江丽、合唱团指导老师宋赛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