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特写] “我们一家五口都是农大人”(图文)

思锐 2005年09月2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思锐 摄影


9月18日,在西校区校史馆二层的一张展板前,记者发现我校退休教师洪瑶琨、周旺兴夫妇在专注看着一张照片谈论着,又高兴又激动,出于好奇记者上前和他们聊了起来。

“我们和农大”

洪瑶琨和周旺兴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东北农学院。毕业后周旺兴老师分配到农大农学系,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农大。“到明年就是50年了”周旺兴说。

洪瑶琨虽先后在高教部和农业部工作了14年,但当农大往延安搬迁时,也是在建设革命圣地——延安的号召下,于1970年底,离开农业部,调到原北农大农学系农机教研组,从此与农大人一起,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当时,周旺兴在农大算是单职工,还可以有另外的一种选择:留在北京,另谋出路。但建设延安的政治热情和对农大的依恋情感,让他们最后还是决定和农大在一起,同甘共苦,为办一所社会主义新型的农业大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高级农业人才贡献力量。

“就这样,我们一家和农大真正结下了不解之缘“。洪瑶琨老师对记者说:“我的大儿子在延安生活了两年、二儿子是在延安出生的,大儿子、大儿媳和二儿媳,都是在农大读的本科、专科,他们也是农大的校友,我们一家都是农大人”。

“这张照片我自己都没保存”

1958年8月,农大根据当时中央的指示,全校的师生要下方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改造思想,支援农村。学校组织了8个下放大队,远赴京郊及西北、华北等地,周旺兴参加了青海队。当时,青海正要培训一批少数民族拖拉机手,于是被留在青海畜牧厅,参与筹建培训班。为了办班,还要先盖房子,所以得参加盖房子的运输工作。给少数民族学员上课,语言不通,备完课后,还要先教会三个翻译,最后才能上课。就这样,靠农大人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克服生活、教学等方面的困难,完成了培训任务。

大家为完成培训任务而感到十分的高兴,合影留念。“我在校史展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培训班结业时的合影,我和畜牧厅的负责同志坐在拖拉机上。”周旺兴感慨道:“校史馆的同志真有本事,这张照片我自己都没有啦,看我那时还梳着两个长辫子呢。”

“我们的祝福”

两位老师今年都已73岁,退休后,周旺兴老师还担任全国自考农科委员会秘书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校工会下属舞蹈协会会长。洪老师则当起了家里的“内务部长”,老两口的生活非常充实。谈到对学校的感情:“我们在农大的这几十年,和农大一起经受磨炼,接受锻炼,也见证了农大近5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农大人学农爱农,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为‘三农’服务的精神,不仅可贵,而且伟大。农大人不管身处什么逆境,心里都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的参与和奉献。农大人的教学、科研、农大学子的就业,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两位老师说:“农大人的团队精神,难能可贵。农大几经搬迁、几经挫折,队伍基本上保住、稳定。这为农大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农大要发展的更好,要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仍要发扬农大人齐心、向心、团结奋斗的精神。”

采访最后,两位老师送上自己对学校百年的祝福:“农大的今天,是百年发展的结果,是几代农大人心血的结晶,值得珍惜、值得自豪、值得庆贺。在庆祝农大百年业绩的时候,更祝愿农大以此为新的起点,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朝着创办世界一流学校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坚信农大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会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