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系列报道六] ——与农药学专家王玉兰博士谈中国农药发展(图文)

理学院 2005年09月1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理学院 供图
在第二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会议期间,笔者接触了一位农药学专业人士——王玉兰博士。笔者与她进行了融洽和愉快的交谈,从她那里,得到很多新的信息和有益启示。

王博士,早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之后在郑州大学进行研究生的学习,后到苏联学习,并留学西方,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她曾在郑州大学、中科院和韩国某研究所工作,做了大量科研和教学工作,对农药学,尤其是绿色农药(Green Pesticide)颇有研究。

第一次见到王老师,她精神饱满,端庄温柔,言笑间透出长者特有的气质。她满头乌发,双目炯炯,面颊饱满,那种如日中天的健康感不禁让笔者叫起了“王姐”,王老师呵呵一笑,道出了自己已经五十多岁的事实,让笔者在赧然的同时感到难以形容的惊奇。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农药在为我们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恐惧和排斥。其实,这是局外人不了解情况后无助的抛弃,而不是科学的积极的认知。对待社会上的有关农药的问题,王老师说了自己的见解:

“现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有出售明令禁止的农药(禁药)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黑作坊、小作坊不易管理等,但最主要的是这些农药仍然有利可图。因为这些禁药价格低廉,药效较好,药力持久,所以受到农民的热爱,由于这个巨大的市场存在,所以总是有不法之徒铤而走险。即使政府加大打击力度,灭除了这些禁药,但是隐患仍然存在。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政府的调控,提高禁药的生产成本,降低绿色农药的销售成本,就能提高人们对绿色农药的购买率,久而久之,人们就会遗弃这些毒性大的农药,绿色农药才能有立足之地。

“现在,在中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当中,大部分销往国外,只有小半留在国内使用。产生这种现象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农药科技含量高,而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为了避免环境污染,他们就把祸水外移,中国作为农药大国,当然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如果还要保持这种国际联系,我们只有生产绿色农药,才能尽可能降低农药对我们环境的污染。

“现在,有毒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国家开始净化农药市场,九月底,国家将取缔一部分有毒农药。这样,我们的农药市场才不会引得众人避而远之。

“新型农药想要取代旧的农药,最主要的出路就是要可降解。农药之所以毒害人类健康,毒害环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可降解。但是,农药的可降解并不容易实现,所以这一条还是任重道远;其次就是尽量去除有毒基团,其实很多农药的活性成分无毒,有毒的是其他一些附属基团,如果能在生产过程中去除这些有毒基团,农药的生命力会大大增强。还有就是,在农药生产过程中,有毒中间产物或催化剂也是很有害的。其实,科研工作者早已发现了很多无毒物质可以替代这些有毒物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转成工艺流程的很少。

“现在总是有人提出要逐渐取消农药防治病虫害,要建立起诸如生物防治的设想。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农药在短的历史时期不会消失。当然,我们不否定农药的毒害作用,但是那是因为人们的滥用、错用造成的,如果大家都能合理利用农药,毒害会下降很多。回过头来再说生物防治,人们之所以认为它好,是它表现出了一定的好处,但人们却忽略了生物防治仍有毒害作用的现实。也就是说,不是生物防治没有毒害,而是生物防治的总量太少了,它的毒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王老师最后说,农药是种植史上人类战胜病虫的巨大工具,它不可能像有些人说的应该推出历史舞台,而是在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要,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它们,如果我们都能严格的正确的使用农药,我们的身体将更加健康,我们的环境将更加健康,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健康。

采访结束后,王老师忙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联系,探讨绿色农药的问题。我们衷心的祝愿王老师一路顺风,绿色农药一路顺风!

分享到:
标签:
中国农大第五次团代会

踔厉奋发启新程 笃行不怠向未来

盯要点 抓落实 奋进新征程

真抓实干 再创新业绩

关注2022年全国两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