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忠 思锐 韩佳 摄影
作为《东方时空》最主动提及农村问题的央视主持人,作为曾经在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任教的老师,用敬一丹的话说,她早已从接触过的农村学子身上读出一种对农大的熟悉,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到中国农业大学,却没有一点陌生感。论坛一开始,她就以轻松,风趣的风格开始了与农大师生的交流互动。
不关注农大,就是不关注“三农”问题的未来
敬一丹表示,她是《东方时空》早期节目主持人中,最早主动谈起“三农”问题的,并在这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她作节目的原则就是谈和多数人相关的话题,关注弱势群体。
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敬一丹的提案多与弱势群体有关,而她今年的提案就是“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统筹型机构,对全国的流动人口作系统调查”,因为“忽略1/10的人口在流动,就是忽略了国情。”流动人口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农民工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流动人口是联系城乡的特别具有时代感的群体,这些流动人口的产出地,为什么流出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涉及到最广大的人口。
她还幽默的说,“三农”关注的点应该再扩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应该扩展到关注农大,因为“不关注农大就不是全面的关注‘三农’,就不是关注到中国‘三农’问题的未来”,她的话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比起锦上添花,我们更需要雪中送炭
《新闻调查》将在近期节目中推出一期节目,是敬一丹就四川凉山地区“麻风村”第三代村民的公平待遇和为社会接纳而大声疾呼所作的深度报道。从在麻风病村执教18年的老师王文福,到全村第一张身份证,从麻风病村第一批小学毕业生的再教育问题到十几个孩子同看一本课外书,“大山的每一个褶皱里,不知有多少人在默默地生存,我们能有机会走进大山就是一种缘分……那些人在不为人所知的生存着……如果我们的公众不知道有那么些人这样地生存着,那就是媒体的失职。”
作为媒体工作者,敬一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了解她们的生存状态“世界上是无所谓有角落的,地球是圆的,不应该有什么地方成为角落,不应该有什么人被遗忘,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为人们所知。”
她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敏感的新闻性,要有一定的激情,“乐意管闲事,同时有传播的欲望,坚决维护话语权,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享受感,以传播为乐。”并且具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喜欢变幻的生活。
十年努力,《焦点访谈》开拓出舆论监督空间
《焦点访谈》开播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里一寸一寸开拓出的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空间是令敬一丹和她的同事们感到欣慰的。《焦点访谈》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观众来信,她们就从这些来信反应的问题中认识国情、了解民意、寻找线索。
对于观众来信,敬一丹有自己的办法,她曾经选取反映各方面问题的150封观众来信结集出版,定名为《声音》“我们无法在节目中解决每一个案例,通过这种方式总算对托付我们的人有了交代。也正是因为有那些求告无门的人,《焦点访谈》才会一直坚持下去。”“观众都说我在镜头前不会笑,可是面对这些,我有笑的理由吗?”
她说,无论是她自己那种温文尔雅的风格方式让人们“隐痛”,还是白岩松那种激情迸发的风格让人们“刺痛”,起到的作用都是让人把痛感延续下去。
敬重把理想变为实实在在行动的人
在敬一丹做过的那些栏目中,她很难回答自己究竟最喜欢哪一期节目。但她坦言自己对《感动中国》里到贵州大山中支教的,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的事迹感触颇深。
“他和其他嘉宾不一样,在我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学生知道你来北京了吗?他的眼泪就留下来了,眼泪不是一滴一滴的,而是一行一行的 。”“作为志愿者,他有那样一种寂寞,他是甘心地自愿地去的,在那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和他交流……他坚持的很苦,但是他很执着。”她敬重徐本禹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并经常与他联系交流,还用自己所能联系赞助为大山里徐本禹的学生筹建图书馆。
敬一丹知道,在中国农大也有许多和徐本禹一样的来自农村的学子,她说来自农村的同学付出的努力都是加倍的,她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正因为这个原因,她对农村的学生有一种敬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