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忠 摄影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玉米品种数年里累计播种面积达数亿亩,增产粮食百亿公斤;在中国农大的校园里,有一位老共产党员数十年孜孜追求,只为选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质、高产、高效玉米品种。这个声名撒播在中国大地的玉米品种就是“农大108”;这位韬光养晦,默默无闻的育种人就是许启凤。
许启凤的家乡是“陶都”宜兴,这里盛产的紫砂陶通体黑沉,朴实无华,但一个小小的茶具却容得“满怀风月尽付茶杯”。从一捧泥土到“容五湖三江之水”的紫砂陶壶,却要经历筛澄水滤,经年窑藏,竹刀细刻,烈火炙炼,直至磨光上蜡的水与火、风与霜的磨砺。
如同那一捧日后成为紫砂陶的泥土,许启凤经历着时光的历练。1929年,许启凤出生时,中国已是烽火连天。抗日战争时期,他就读的苏州中学搬到了宜兴乡下,许启凤也对生物学充满了兴趣。1948年秋,许启凤报考了金陵大学农艺系,与“农”结缘。毕业后,许启凤投笔从戎,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直到1956年,许启凤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师承李竞雄先生,终于开始从事憧憬已久的遗传、育种研究。1961年1月,许启凤研究生毕业,李竞雄先生对他说:“遗传学的科研、教学交给你了”,这一句话决定了许启凤一生的事业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国之要务。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3.5亿亩左右,总产量约1100亿公斤,是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单产低、品质差两大难题却长期困扰着我国玉米生产。1973年,一名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让许启凤开始了培育玉米新品种的课题研究。
一个新品种的培育绝非易事。早在1963年,美国科学家就发现隐性突变基因奥帕克2(Opague-2,简称O2)能使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提高80%以上。于是,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始了“O2玉米”的研究工作,选育了许多O2自交系和杂交种。但是,由于O2基因在提高营养价值的同时,也使籽粒胚乳粉质化,带来了一系列缺点:籽粒千粒重降低,脱粒时易破碎,易遭虫鼠为害,而且在成熟时易生穗腐或粒腐病,难以在生产中推广。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墨西哥等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研究,但收效甚微。
“连发达国家都攻克不了的难题,你能解决吗?”不少人开始怀疑,许启凤也在思考。针对严峻的形势,许启凤着眼长远,确立了“质、量并重,从改良品质入手”,“先易后难,逐步突破”,“短、中、长期研究协调安排”的总体思路,采用“大力搜集种质资源,扩大遗传基础,下大力气培育有突破性的优良自交系”的技术路线,开始了漫长而寂寞的研究。从此,时间记录着许启凤与玉米的“情缘”:
1973年,许启凤利用引进的高赖氨酸基因(02),通过无数次杂交和连续回交,历时6年,将普通自交系转育成高赖氨酸的02同型系。
1979年,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差异情况,许启凤选用早熟的02自交系和晚熟的02自交系杂交,组配成早、晚基因优势互补的杂交种。又一个6年后,选育出兼具早熟特性和晚熟特性的高赖氨酸二环系。
1984年,许启凤又引进墨西哥带有优质蛋白质基因的热带综合群体杜斯皮诺(Tuxpeno-QPM)与二环系杂交,连续自交。还是漫长的6年,选育出使玉米籽粒变硬、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第二轮二环系黄C。
1991年,已经退休的许启凤开始用分离出的5个姊妹系与其它系测配。他终于在一千多个测配组合中发现,黄C与178组合而成的新品种根系发达,茎杆坚硬,穗下叶片平展而穗上叶片上冲、紧凑,籽粒成熟后,秸杆不枯不萎,仍是青株绿叶。
1992年,鉴定结果表明:黄C与178组合排在第一位,产量最高。
1993年,在进行品种比较实验中,黄C与178又被选为最优组合。
1998年,经过几年大面积生产实验,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耐高温、高湿,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都可以获得稳定产量的“农大108”开始向全国推广。
2000年,“农大108”成为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也是粮食作物中(包括杂交水稻和小麦)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成为农业部“十五”十大重点推广品种的首选。
18年的艰辛和执著,许启凤选育出了“黄C”;2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许启凤终于培育出了优质的“农大108”。
2003年2月28日,在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农大108”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时,“农大108”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1.57亿亩。
如同秦牧之言:“泥土朴实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诠释着平凡”,经过棒捶水滤,烈火熔筑而成的紫砂陶依然黑沉朴素。
“农大108”成功了,许启凤依然默默无闻,两袖清风。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长者,以他一贯的平和心态对待着每个人、每件事,从不提及过去的坎坷:文革期间,学校四处迁徙,把种子装进防鼠、防虫的厚重铁皮箱,走到哪里,扛到哪里,研究到哪里;漫长岁月,只有孤寂相伴,面对一些人的怀疑和嘲讽,他充耳不闻,心中只有自己的科研、自己的玉米;退休之后,没有科研经费,没有助手,他东拼西凑,借钱搞研究……许启凤家客厅的墙上挂着“吃亏是福”和“难得糊涂”两条横幅,他说:“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还怎么能有心情去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呢?我实在舍不得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与科研无关的事情上。”
如今,年过七旬的许启凤仍在专心培育粮食新品种。2004年,高产、抗病性强,籽粒商品性好的玉米CF287已经山西省审定,目前正参加黄淮海、西南地区区试。2005年,京、津、唐、廓地区一年两茬早熟玉米新品种CF024通过了国家审定……
共产党员许启凤“农”缘未变,“农”情依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