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之八十八]我校赴四川红原小分队:藏区见闻与感受

学生记者:黄晓丹 2004年08月3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8月22日晚,在经历了二十六个小时火车和十一个小时汽车的长途跋涉以后,我校赴四川红原社会实践小分队顺利抵达。

沿途风光无限
    汽车从成都出发,一路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最初还可见小桥流水,果树人家。打开车窗,清爽的风迎面吹来,岷江哗哗的流水声也随之传入耳际,感觉舒心而又惬意。待到逐渐上行,再向下望去,放眼所及之处,皆是万丈悬崖笼罩在一片青葱碧绿之中,亦或其间夹杂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当即有人笑着唱起了“路边的野花你不要踩”。

路上还遇见了山体滑坡,许多小石子从山上一点点地滑下来。还好情况并不严重,汽车得以顺利通过。但整条公路都十分狭窄,偶有车辆从对面驶过,队员们无不捏一把冷汗,而当两车顺利擦身而过相安无事时,大家又会为司机师傅的高超技术而感慨。

汽车继续上行,前方逐渐开阔起来。这时海拔已接近四千米,我们真正来到了藏区,那片无数人曾经梦想或者正在梦想的土地。大片大片的草原与远处蜿蜒的群山直接相连,山尖处云雾缭绕,景色蔚为壮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早就在课本上学过并且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让我们对草原风光无限向往。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真正看到草原的广袤和辽阔时,心底是一种说不出的震撼。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有的就干脆一动不动慵懒地站成一座雕像,或者慢悠悠地走上公路,直到司机鸣笛才忙不迭地跑开。身着藏族服饰的姑娘脸红扑扑的,手里拿着牧牛鞭,歉意地笑,透出藏区人特有的纯朴。

偶尔还会看到别有一番民族风情的帐篷,零立地散落着,简简单单的小木屋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与都市完全不同的一面,是谁带来远古的期盼,是谁留下千年的眷恋。青藏高原,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牦牛文化与产业

没有哪一种生灵可以像牦牛那样,在藏民族生命延续与灵魂升华的历程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传说中的藏族“牦牛部落”。千百年来,牦牛产业成为历史上藏民族生存的保障,藏文化延续的基石。

牦牛是世界上十分宝贵的一种稀有畜种,它具有极强的抗逆能力、抗病能力、耐受性和适应性,能适应一般家畜不能适应的高海拔、低气压、高缺氧、低气温、日照长、辐射强、气候多激变等严酷的高寒恶劣生态环境,能利用一般家畜不能利用的草场。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300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基本无污染,因此在医疗方面和营养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红原乳业的合作方美国湖之州公司驻该地的生产操作总经理Graham与小分队队员座谈时就说,选择牦牛产业就是由于牦牛乳比普通的牛乳更富含营养,其固性物、蛋白质、有机钙的含量均远远超进普通牛乳含,并且含有丰富的共扼亚油酸。

当地的藏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而公司对于牦牛奶的收购又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公司与牧民也以牦牛为桥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无限的生命进程中,这里的藏族人民仍然用激情续写着与牦牛相息相融的崭新历史,并让新世纪的青藏高原呈现出更为耀眼的勃勃生机。

辉煌属于过去

在红原乳业责任有限公司的小型会议室里,我们看到了公司总体情况的大致展览。展览板上,是该厂近五十年来历史的缩影。

红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红原奶粉厂。红原奶粉厂于1956年建成投产,由已故著名藏族爱国人士——贡唐仓活佛投资30万大洋兴建,其产品“红原”牌牦牛奶粉为当时中国国内奶粉市场中最畅销并最受欢迎产品,“红原奶粉”曾经孕育了一代中国人。

我们看到,在一架巨大的黑色牦牛标本旁,有温家宝曾专门作过的批示:牦牛产业开发很有前景,但要注意运用科学技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件事办好了有利于藏区经济发展``````

在会议室的一整面墙上,挂满了各种锦旗和奖状。活佛的照片旁,摆放着牦牛奶粉——该厂的特色产品。所有种种,见证了红原奶粉一度的辉煌。然而,近几年,红原乳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要保住红原奶粉的优势,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首要任务就是“打好牦牛牌”。

参观生产流水线、中心奶站以及建设中的新厂

抵达红原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红原乳业公司的生产车间。

队员们全部换上白大褂,戴好帽子和口罩,在张总工程师的带领经过消毒池走入厂内。

在车间内,我们见到,整套生产过程井然有序。工人们都忙忙碌碌却都又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张总工程师一边带领大家参观厂房设备一边为大家简单讲解了奶粉的生产流程。新鲜的牦牛奶运输到厂内,首先经过净化和乳脂分离,再配上所需要的白糖等辅料,进行巴氏杀菌。冷却至四度后再经预热并浓缩,干燥分离,便制得了乳粉成品。

参观了全部流水线后,我们对于牦牛奶粉又有了不同的感受。一袋小小的奶粉,所经历的竟是如此复杂的工序。一名队员表示,以前的知识都仅仅是来源于书本,这次参观以后,增长了许多相关方面经验,受益菲浅。

下午,我们来到瓦切中心奶站,白色的建筑简洁而利落,全部采用保温的材钢建成。这里是为了方便牧民们送奶而专门建立的,待到新厂完工时,将有五个配套的中心奶站。

和中心奶站相同,新厂的建筑材料也是材钢,目前在建一期工程,预计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基建办的陈禄全主任自豪地说,建成后以乳制品的生产来说,我们不仅仅是青藏高原第一流的最大企业,而且牦牛奶粉的产量将达到世界第一。

奶源路见证政府、牧民与红原乳业的深厚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厂区与奶站以及牧民聚集区之间为送奶而建的公路,公路的名字就叫做奶源路。不要小看这些路,他们见证了牧民与企业间的深厚情感。

这里牧民的主要收入都来自鲜奶和肉,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的缘故,牧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产品输送出去,流通环节也因此受到阻碍。许多时候,好好的牦牛奶经过长时间的放置,白白地坏掉了,这对于本来收入就不高的牧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同时,对于奶粉厂来说,他们需要收购的也是新鲜的牦牛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牦牛奶粉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修建运送牦牛奶的公路。于是,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企业购买修路的车和设备,牧民们自己出力,奶源路便由此而生。从此,大家都不必为运输问题发愁了,政府、企业与牧民的感情也进一步得到了加深。

一位牧民诚恳地说:“国家扶持奶粉厂就是扶持我们。”

县长畅谈心里话:西部开发政策好

在红原乳业公司副总经理,原料部总经理泽利的引见下,我们与红原县政府的部分领导进行了座谈。红原县县长、税务局副局长以及统计局局长参加了此次座谈并讲话。

会上,严县长为大家介绍了红原县的基本情况。他说,红原的财政收入一直比较低,国家财政支持始终占很大一部分。去年全年红原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00万,尽管收支仍有很大矛盾,但在国家的扶持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他言辞恳切地表示,感谢国家的西部开发政策,它改变了整个西部的面貌。说到这里,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汉子突然变得激动起来,似乎是怕我们无法体会到他的情感。

严县长说,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时,从成都到红原,450公里的路程至少要花上两天的时间,而现在只要不到一天。还有电力方面,原来红原只有一个小电站,大家最多只能晚上看看新闻联播。如今藏民的生活用电全部得到了解决,部分藏民甚至用上了空调。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使职工的工资得到了保证,人心稳定,大家得以全力搞建设、抓发展。通讯、交通、能源``````包括红原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对比是以前的我们所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从西部人民自己的口中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让我们从心里有了更多的感动,也感受到更多的责任。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这里仍然渴求更多的人才。

参观过牧民新村精致的小房,虽恋恋不舍,我们终须离开红原。这次西部之行,我们所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够描述的。其间尽管很多队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提出任何特殊要求。共同经历的这些天里,队员们和藏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回途的车站,始终陪同我们的翻译索郎一直目送我们离开,直到车已开动,仍然见他在窗外挥手。车逐渐远去,我们已见不到他的身影,但送别时的话语似乎还犹在耳畔:“欢迎你们再到西部来。”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