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道之七十五]四川西昌农村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孩子期盼读书

学生记者 李文 2004年08月2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8月16日凌晨4点钟左右,我校赴四川西昌小分队一行八人到达西昌火车站,等候多时的兴富村村民马长华、马腾热情地迎上来,将我们接到城中一个清真寺中休息,等待黎明到来,再乘车前往我们的目的地——裕隆回族乡兴富村1组。

西昌隶属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县级市。兴富村一组座落在西昌毛牛山脚下,是一个交通比较闭塞的半山坡自然村,有51户农民,人口250人左右。村人大部分姓马,属回族。人均有水田1.2亩,旱地2亩。

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兴富村并不富裕,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靠种粮和外出打工,好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兴富村是西昌最穷的村子”村民都这样说。村民马长华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帐:

总收入:1.2亩×700斤(大米)/亩=840斤,840斤×0.8元/斤=672元

开支:农业税66.70元

电费35.00元

水费18.00元(2000年以后的)

牛支工钱(请牛耕田的费用)40元

化肥60元

农药5.00元

种籽9.00元

栽秧工钱60.00元          

收割费用132.00元

总计426元

净收入:672元--426元=246元。246元÷0.8元/斤大米=307.5斤大米

这是村民种粮食的年人均收入。有劳力的村民就在收获后的田里种上油菜、蚕豆、小麦、大麦,或者在院子里养上鸡、鸭、鹅,有的还能喂上几头黄牛或者奶牛,以此增加点收入、补贴口粮,并且靠这些来维持家用,供养子女读书。

家里劳力好的,或者有外出打工的,条件会好一点,起码吃穿不愁,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可以供起小学生每学期120元的学杂费,并且把孩子送到乡里的初中读书。但供得起市里高中的就没有几家了。每学期一千多元的学杂费对于大多数除了养家糊口,手头根本没有余钱的农民来说不是轻易拿得出手的;而大学每年上万的费用更让家徒四壁的村民望而兴叹,无可奈何。

马泽秀,是村里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今年十九岁,和我们一般大,但已经辍学三年了。由于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年老的父母仅靠种地根本无法供她上高中,她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帮家里干农活、做家务。每当我们提到上学,她的眼神立即变得暗淡;听我们说到可以想办法帮助村里上不起学的孩子时,她满眼的委屈和遗憾:“你们怎么不早几年来呀!”

在我们住的小院就可以看到村前的大片稻田,但满眼的碧绿中总有佝偻的苍老身影和衣衫褴褛的瘦小的孩子。大人们整天的劳作,只为养家和供孩子读书,但最终有几家的生活条件真正称得上“好”呢?又有几家的小孩可以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掌握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术?城里和农村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差别?生来就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联想到小分队这次来的目的,我的心情更加沉重:我们究竟能为这些村人做些什么?大学生究竟可以为我们的农民、农村、农业做些什么?城里人、乡下人,什么时候能真正平等的坐在一起,享受自然、国家给予的一切?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