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名家论坛暨2004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论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 布劳格博士和胡贝尔博士做客我校(图文)

学生记者 凌莲莲 李淑佳 2004年07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思锐 高嵩 摄影


7月17日,在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04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论坛上,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校西区新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两场精彩的英文报告。

论坛由陈章良校长主持,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校党委书记瞿振元全程听取了报告会。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农业、烟草专家,美国国际农业生命科学发展教育所所长左天觉博士和国家科技部农村社会发展处处长王宏广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首先上台演讲的是布劳格博士(Norman Borlaug)。这位被誉为“绿色农业之父”,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员,虽然已经有90多岁高龄,但做起报告依然神采奕奕。在近一个多小时主题为《Feeding a world of Ten billion people——Our 21st challenge》的报告里,布劳格博士首先从农业发展的两个阶段讲起:一是从1943年至1960年期间运营的合作社式农业运作方式,另一个是从1960年底开始的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政府培训计划。当时聘请了多位北非和中东的年轻专家在各地开展服务性的培训活动。

非洲的饥饿和饥荒、中国的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以及各国领导人在粮食生产上所投入的巨大精力,促使布劳格博士对Green Revolution(绿色农业变革)进行尝试。他开始致力于如何扩大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粮食供给问题进行研究,并成功为一个饥饿的世界提供了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奖的农业科学家。通过对中国和世界谷物产量和食物供给量的对比,以及展望中国在2030年粮食产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把锈病的基因转移到小麦上,把小麦的基因转移到玉米和谷物上,让小麦和谷物也能变成面包的构想。同时希望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

因在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胡贝尔博士(Robert Huber)带来的则是一场专业性很强的演讲。演讲的内容是一项关于一氧化碳生物代谢问题的研究。

现在汽车尾气、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细菌是如何将一氧化碳进行代谢成为大家都比较关心问题。胡贝尔博士就是研究一氧化碳怎么通过细菌转变成二氧化碳并电解水的过程。演讲中他展示了无氧呼吸的细菌和有氧呼吸的细菌依靠相应的结构,与一氧化碳结合,将其转化,并最终将一氧化碳代谢,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对于好氧细菌,厌氧细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条件及元素。

“你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学提问阶段,胡贝尔博士在回答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时如是说。胡贝尔博士出生于1937年,成长于二战之中,小时候他的家境很是贫困,却非常喜欢化学,那时候他最想让母亲能给她买一本化学书。后来有了一星期能够上一小时的化学科的机会,也让他感到很满足。他很风趣地说道:“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你就可以成为科学家。”

报告会间隙还特别进行了抽奖活动。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台上嘉宾为10位幸运者颁发了奖品——有布劳格、胡贝尔以及左天觉亲笔签名的《真知灼见 透视中国农业2050》。

最后,同学们纷纷来到台上,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