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影 张延
3月26日晚,人文与发展学院CIAD报厅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便是敢于向总理说实话,曾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农村真实现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引起国内媒体和公众广泛关注的李昌平先生。作为本年度“人发讲坛”的第二期讲座,此次李先生的到来是应社会学系何慧丽老师之邀,并得到团委和农研会的支持和协助。
李先生题为“制度性贫困”的讲座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他们中间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不少的老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管学院已退休的老教授,今年已77岁高龄的“三农”专家王立诚老先生也来到现场。大家在CIAD报告厅齐聚一堂,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讨论。
贫困不是因为农民落后、愚昧,制度才是根源
李昌平先生到过云南、广西、贵州等省的许多国家级贫困县,接触了十几个民族,在亲自走访农民,了解农村的基础上,他发现贫困并不是农民文化低、素质差等原因所致,而根本的原因是制度问题。
李先生讲述了贵州省一个乡,这是一个拥有煤、铁、锡等多种矿产资源的地方,当地的开采也是十分频繁。但是伴随着日日夜夜的开发挖掘,老百姓不但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相反,他们还在发展中成了受害者,资源没了,环境也遭到破坏。李昌平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中缅边境上的一个县,原来有很多树,结果被砍伐,于是农民不得不造梯田。后来“退耕还林”的政策一出台,农民又被告之梯田不许种庄稼了,而他们得到的补偿仅仅是每年三百多斤的玉米。
通过多年的考察,结合农村工作的感受,李昌平认为导致贫困的根源在于制度。他一口气列出了税收、财政、社会保障、金融、产权、资源配置方式、教育、工资、土地经营、干部、法律、科技推广、市场主体、代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给农民的不公平待遇。他认为税收制度是导致以农养工、以农养政,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不合理的财政制度、产权制度使得农民不得不自己掏钱集资建设电力、通讯、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而产权却往往不在他们手中。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而教育制度就像抽血机,中西部的农民为了供孩子读书,支付了巨大的教育成本,有的甚至负了一身债。在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方面,农民跟城里人更是没有可比性。法律制度的不合理造成底层农民不得不通过违法犯纪来降低生产成本。科技推广制度的不健全,则把农民需要的技术和服务通通推向市场,农民对昂贵的科技服务渴望而不可及。
从制度性贫困到结构性贫困
李先生指出,制度性的贫困已经造成了东西部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二元结构等结构性贫困。如何打破结构性的贫困?他认为无非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暴力;另一种是用民主方式进行分权,让既得利益阶层放弃一些权力。他希望社会能在和平中解决制度性贫困。他说中国只有农民解放了、农村进步了,整个国家才能进步和发展。
在演讲最后,他激动地说:“我们的主流是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等一系列的‘化’,但制度性贫困、结构性贫困都是权利的不平等,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的权利问题,那么一切‘化’都只能使农民边缘化!”
老教授心系“三农”,提倡“人文主义”
王立诚老先生从事“三农”研究工作已经50多年了,作为特邀嘉宾,他表示非常高兴。他说这次李昌平提到的若干问题对自己很有启发。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感受,王老觉得“三农”问题最深层次的问题是制度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反思。他指出,从1957年,中国农村开始走上集体化时,“三农”就重陷在制度的误区中。
王老说:“我们国家缺少一种思想即‘人文主义’观念。”他希望我们青年一代能够“以人为本”,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最后,听讲座的同学针对产权改革、税费改革、农民权益、农村法制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先生对同学们不懂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并强调自己并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是基于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感受,站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讲座结束后,一位同学代表何慧丽老师和农研会赠送给李先生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双由河南兰考县妇女亲手缝制的鞋垫,正如那位同学所说,它代表着妇女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着特定的意义。
讲座结束了,何慧丽老师总结:“昌平并不是专家学者,我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讲座让大家思考为什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说一些事,反而成了另类?”同时,她感谢李先生给了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