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捡到手机主动交还失主 以自己的情操感染身边的人
学生记者 吴国平 通讯员 李飞飞 2004年12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近日,一封感谢信寄到了信电学院学生科。信中表扬了在公交车上拾得一手机,并主动交还给失主来自信电学院微机022班的于丽娜和邓焕芳两位同学。
一周前,她们在坐16路支线公交车返校的途中,发现坐在她们后面座位上的一对情侣下车时落下了一部手机,她们捡起来欲还给失主,但失主已下车,于是她们一直等到失主打电话过来。失主欣喜于手机未丢失,一再感谢两位同学,并约好第二天来学校取手机。失主取到手机后,一再要求请她们吃饭表示感谢,但被于丽娜与邓焕芳婉言谢绝了。失主非常感动,便寄来感谢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丽娜与邓焕芳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这样做的。她们还高兴地说自己是捡手机专业户:大二的时候也一起在公车上捡到过一部手机并归还了失主。
当记者问到社会上存在一些贪小便宜的现象,为什么她们能做到拾金不昧时,邓焕芳说:“以自己的情操感染身边的人。”她认为大家不能够因为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而改变自己的良好行为,还在一旁不断抱怨“世风日下”。如果每个人都约束自己并做得很好,整个环境也就好了。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十分‘现实’,也很功利。”于丽娜和邓焕芳说,“将失物交还失主的时候并未想到什么‘社会意义’、‘社会影响’”。她们认为,在做一件好事时只要心正,就不必考虑其价值和意义。做好事往往只是习惯而已。就像在大街上,见到乞丐,自己总是忍不住施舍,遇到为残疾人举行的义卖,总是忍不住要买。
现在许多人总在抱怨世风日下,周围的价值取向在变化。但是于丽娜和邓焕芳说:“如果每个人都约束自己并做得很好,整个环境也就好了。”
“拾金不昧的事在生活中其实也不少,但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话,那做好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于丽娜和邓焕芳真诚地对记者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