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我们还会来农大”——访任弼时先生家属姜惠平、任继宁(图文)
![]() |
![]() |
![]() |
![]() |
![]() |
高嵩 张延 王维 熊雄 摄影
为纪念任弼时诞辰一百周年,深切缅怀任弼时的丰功伟绩。10月28日晚,别开生面的大型音乐史诗——《碑树人心中》在我校西区新报告厅隆重举行。任弼时的家属也到场观看了演出。演出之后,任弼时先生的儿媳姜惠平女士和唯一的孙子任继宁纷纷与瞿振元书记合影留念,记者也有幸采访了这两位任弼时先生的家属。
姜惠平女士首先向记者提到了对农大的印象,她说:“原来没有怎么接触农大,对农大不太了解。今天第一次到农大来,看到你们有这么美丽的校园,这么热情、这么多才多艺的学生,不愧为我们中国的一流学府。”
“我要感谢农大师生,今晚你们把光荣的革命传统以艺术的形式立体的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又上了一次思想教育课。”
“我们学校已经和任老的家属建立了长期的联系,这种对双方都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多多的开展。”站在一旁的校党委副书记秦世成补充道。
谈话间,姜女士情不自禁的提到了去年去世的婆婆陈琮英女士。她说:“你们的陈奶奶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是最英勇的战士,最忠诚的党员。她一生历尽磨难。百多年来,她遭遇了一个女性人生的三大不幸:幼年丧母,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但她始终心中满怀对红军不舍的眷恋,以坚强的平常心对待命运的坎坷;始终以‘布衣’自处,从不以‘夫人’自居,自谦、热情、平实地面对着生活的每一天。”
“陈奶奶去世时102岁,但始终关注着党内事务,不久后,我将到甘肃去访问并赠书,这也是陈奶奶的遗愿。”姜女士提到,去年曾到甘肃走访考察过,亲眼看到了当地的贫穷,亲身感受了农民的心中对贫穷的无奈和对幸福生活的希冀。她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广大山区的人民作一点贡献。
任老唯一的孙子任继宁先生去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在美国学的是IT管理专业。任先生介绍他的母校是中国政法大学。谈到他对农大的印象时,任先生称赞农大人才济济。
当记者问任先生这样一个在光荣的家庭成长过程中,是怎样接受熏陶、了解爷爷任弼时同志的事迹的。任先生说:“有关我爷爷的事,是从我奶奶和我所接触到的首长们的讲述中得知的。而系统地得知爷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迹则是通过我去年四月从美国回来之后对一些文献的研究。目前我正在写一本书15万字的《爷爷任弼时》,明年一月份有望出版。现在每天写书到深夜,工作量特别大。”
任先生还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我的爷爷在革命工作的一个时期,曾以‘宁’为化名,长辈给我起名‘继宁’,也是继承爷爷遗志的意思。”
姜女士和任先生上车离开之前,秦世成副书记紧紧握住姜女士的手,说道:“大姐,以后就把农大当作自己的家啊!”
“农大真不错,有机会我们还会来!”姜女士高兴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