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生活之四]这是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蜘蛛吐丝织的网为什么粘不住自己?
我的学生开始问问题了!我太开心了。以前只有个别学生经常问问题,现在班上的同学都张口提问了。很多问题提得特别好。我讲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其中有一条“足都分节”。学生马上就问:“人的脚也分节,为什么人不属于节肢动物?”有些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像“蜘蛛吐丝织网能粘住其他昆虫,为什么粘不住自己呢?”“苍蝇身上都是细菌,可为什么蜘蛛吃苍蝇就一点事也没有呢?”“蜂王浆是蜂王酿的吗?”等等。是啊,蜘蛛吃苍蝇而不会感染疾病,蜘蛛体内会不会存在有抑制细菌的蛋白?如果有蜘蛛不就可以成为天然抗菌药物的加工厂吗?我们已经知道,蜂王浆不是蜂王酿的而是工蜂酿的。工蜂是采花酿蜜的,那工蜂什么情况下才能酿出王浆呢?弄清楚工蜂酿王浆的条件,不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王浆产量了吗?我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去,好好请教请教我的老师。
当老师的能被自己的学生问住,是件很幸福的事。说明他们在聚精会神的听课,他们在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别小看这些问题,这是孩子主动认知世界的开始。也许就是儿时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成就他们中的某些人走上科学的圣坛。这也是我衷心期望的。
青蛙不是要冬眠吗?
在讲两栖动物青蛙跟人类的关系时,说青蛙能捕食农业害虫对人类有益。课本上还给出了青蛙每天所吃的害虫的数量,约60只/天。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让孩子计算一下,一年一只青蛙能吃多少只害虫。我在备课的时候,在教案上毫不犹豫的写了365×60=21900的式子。也就是说一只青蛙一年能吃两万只害虫。当时也没多想。在八十九班上课学生也没提出疑义。而在九十班,学生却问:“青蛙不是要冬眠吗?”一句话点醒了我。是啊,课本上讲的很明白,青蛙在气温地于8℃时就会冬眠。我们又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低于8℃的时期有半年。青蛙生长发育时期不计,一只成蛙一年能捕害虫的数量约为60×365/2=10450只。
都说九十班是慢班,孩子笨,我看也未必。我这个老师和八十九班学生都没考虑周到的地方,却让他们点出来了,这样的孩子难道不聪明?
“天黑的时候,小鸟都回巢了……”
“天黑的时候,小鸟们都回巢了,却有一种形状像鸟的动物从屋檐下飞出,扇动着翅膀,在空中盘旋着,它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动物——蝙蝠。
蝙蝠不是鸟,而是胎生哺乳的,体表有毛,因此是哺乳动物。它双翼的结构和鸟的很相似,但没有羽毛,而是由一层将四肢和尾部连接起来的皮质膜构成。蝙蝠的头部外形和鼠差不多,长着两只小眼睛和两只大耳朵。胸部有和鸟相似的龙骨突起,胸肌发达,这是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
这是我的学生孟慧在哺乳动物蝙蝠这一节讲的内容。我特别喜欢她的开头,一下就把我吸引了。像哺乳动物多样性这样孩子一看就懂的章节,我都会让孩子自己来讲。让他们也当回小老师。复习课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也会让他们自己总结,自己上来讲。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孩子们一次比一次讲得好。还提问,布置作业,颇有点小老师的样子。有些时候他们讲得甚至超过了我。比如孟慧讲的《蝙蝠》就非常生动。再比如在复习哺乳动物心脏比较时,徐霞就从所讲过的哺乳动物的四种心脏的差异入手带着大家把四种心脏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功能进行比较。初一的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自己能通过比较把这些差异总结出来,这说明基本的学习方法她已经掌握了。而且讲的也条理清楚,我要是讲最多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看着我的学生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长,慢慢超过我,这是最令我这个老师高兴和欣慰的事了。
非典后的第一个周末学生带着我去采集标本
我们徒步走了二十公里。沿途看到很多牧草:沙蒿、沙打旺、草木樨、狼毒、猫眼睛、狗腿子、紫花苜蓿、泡泡草……在沙土地里行进可真是锻炼人。每走一步沙就把你往后撤半寸。孩子们说,他们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走这么一趟,难怪他们走得那么快,精力那么充足。如果进行爬山比赛,我肯定是最后一名。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座小山。山并不高,缓缓而上,并不陡峭险要,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圆圆的馒头。但当你站在山顶时,你会发现原来视野竟如此开阔!房屋、河流、草场尽收眼底,直视无碍。只要你视力足够好,你可以看到天的尽头。山是由许多巨大的红色岩石构成,岩石上有许多如同水波一样的条纹,可能是河水冲刷过的遗迹。
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洋娃娃,冲锋枪、变形金刚这样的玩具,但是他们有大自然这个好伙伴。在捉迷藏,吹树叶,踩泡泡,捉蝴蝶、逮青蛙、捞蝌蚪……最有趣的是听沙。捧一捧干沙,来在小溪边,让沙子随风吹落,聆听沙粒与风,沙粒与沙粒之间相互撞击所发出的噼噼叭叭的声音,这种快乐我也是孩子们在一人多高的沙柳中穿行,身影忽隐忽现的,远远望去真像是一只只飞舞小蝴蝶。
去时我沿着公路,返回时我们沿着河床走,原先河床的部分已经成为肥沃的牧场,只剩下夹在中间一线窄窄的河道,即便是有水的地方,水也少得可怜,只浅浅一层,还不足一指深,但水却格外清澈,养活了不少生物。小蝌蚪和青蛙是最常见的了,还有像钉螺一样的小螺蛳,运气好你还能捉到小鱼。
今天最高兴的是看到了马,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和一匹正在吃草的马的接触,我用目光抚摸着它,在方圆几里的牧场上就放着那么六七匹马,而且很分散,为了防止马儿跑掉,他们的腿上都上着绳套,再用一条绳子固定起来,就像带了脚镣的人。
走在河边往常可以看到羊的小蹄印。沿河而下,你会发现时不时会冒出镶了白边的地,像撒了盐似的,我推测这地的盐碱度可能偏高,可按理说,河床应是肥沃的土地,为什么会有盐碱地呢?
回来后我已经筋疲力尽,满身沙尘。但心里却格外高兴。
我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不知不觉间,我发现我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孩子们都愿意跟我说说,听听我的意见。即使没有什么问题,看见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孩子们也会走进来,趴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声“晚安”再回去。有时我没有教过的学生也会推开我的门,跟我说说心里话。孩子们能把心底的秘密跟你一起分享,这是对你莫大的信任。我格外珍惜这份信任。
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父母不合作孩子的该怎么办。可怜的孩子,他们太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了。这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在农村,成家早,早婚带来很多恶果。由于结婚年龄小,很多婚姻都是不理智的。为了宣泄自己对家庭的不满,鸡毛蒜皮大的小事都会大动干戈。但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在终结了自己的婚姻后,谁也不管孩子。让孩子寄居在爷爷奶奶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动不动就干起仗来,吵着要离婚。很多人为人父母时自己还是没成熟的孩子,怎么能期望这样的父母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这样打打闹闹的环境中,生活都没有保障,怎么能身心健康的成长?而这种儿时的灰暗记忆给孩子造成的心理扭曲恐怕会跟随孩子一生。
农村人口的素质又相对较低,缺少孕期的一些医学常识,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胎教,更谈不上早期的智力开发。同时近亲结婚现象还很普遍,在这里仍有相当数量的低能儿。加上贫困和相对差的农村医疗条件,伤残儿的比例也比城市高。很多孩子出生时很健康,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终身的残疾。初三就有这么一个女孩,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跛脚,嘴眼歪斜,说话吐字不清。看着这些孩子真让人揪心。这些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多,更需要关爱。
家庭不能给孩子的,只能寄希望于学校了,所以农村的娃娃更需要良好的全面的学校教育。
然而应试教育逼得基层学校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中考的科目上,眼睛只盯着孩子们的成绩,无暇顾及那些原本重要的方面。
这也更让我认识到在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这“义务”二字的重要性。它奠定了教育的整个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普及教育。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注意力从孩子的分数上转移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上来。因为人口的素质提高了,地区的发展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