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报道之五十六] 丰县之行:科教兴农 实践成才
因为时值当地雨季,给我们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了活动方案,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而且收获颇丰,顺利返回!
丰县,地处江苏省最西北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丰县古称丰邑,秦始皇曾筑台以压紫气,挖沟埋剑以断龙脉,故又称秦台。秦末建县,土沃地饶,丰水流经,故名“丰县”。据《史记》、《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生在丰邑中阳里,丰县是"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丰县自古物华天宝、农畜并茂,有“丰熟可抵三洲”之称。丰县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为黄泛冲击平原,境内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4摄氏度左右。近年来,丰县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出口创汇农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棉花、粮食、果品、畜禽产品、特种蔬菜、蚕茧、芦荟、林木等商品生产出口基地。全县种植果树3万公顷,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苏北果都”。
然而,由于受苏北大环境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一直不好。尽管农民致富观念很强,但是苦于致富无门无方,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在出发之前,我们小队就把“给当地农村带去外面世界的思想和理念”作为首要目标,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最容易被队员忽视的,但恰恰也是农民朋友最看重的。
下乡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农业科技扶贫。为此,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准备,我们小队8人从各种渠道搜集了和当地农业发展相关的农业信息100多份,相关光盘12套,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农产品深加工,作物种植等,此外,我们还带去了中化化肥的相关产品资料和致富信息上千册,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下乡,给当地农民带去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七天的丰县之行,我们通过赶科技大集,深入农户做调查,拜访当地政府部门,走访种养殖大户等多种形式,对当地的农村有了更深的了解。
近年来,顺河镇开始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洋葱和大蒜。虽然种植规模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因为当地农村信息闭塞,每到收获季节,农民就开始为销路发愁。由于多年的单一品种种植,当地洋葱病害也开始肆虐,尤其是洋葱霜霉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最为严重,这也是此次下乡我们小分队遇到咨询最多的问题。当我们面对满怀希望前来咨询的农民朋友时,限于知识的欠缺,我们爱莫能助,我们心急如焚!
种植棉花是当地的又一亮点。因为今年苏北地区遇到了多年罕见的连日阴雨,雨季结束后,棉花枯萎病也开始蔓延。当我们在田地里亲眼看到发病的棉花时,我们真的为之一惊,好好的一颗植株就这样死掉了,尽管农民朋友用遍了各种农药,仍无济于事。
几天的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小队8人都晒的皮肤黝黑,甚至连说话也有了当地淳朴的口音,我们也因为共同的目标和责任而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成了最好的朋友。现在我们正在对照我们遇到的每个问题,通过各种渠道需求解决方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当地农民朋友满意的答复。同时,我们也企盼我校的相关专家教授能够和我们联系,给予帮助和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