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三农”是创业的广阔天地——一名农业战线的老领导寄予农研会学子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在抗击“非典”的危难时机,千万名白衣战士奋战在战斗的第一线,他们舍生忘死,正在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连日来,我们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收听收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记事,让我们感动敬佩的广州的叶欣护士长、北京武警医院年仅28岁的军医李晓红,他们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医术高超的钟南山院士、年长的军医姜素椿老专家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还有广东张积慧护士长记载着抗典60天感人的战地日记……,他们是千万名白衣战士的代表,他们都有一颗真心,那就是一颗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们在危难面前的誓言是:我是一名医生(护士),我不去谁去!是天职,是责任,他们都有必胜的信念,依靠科学和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他们的英勇行为必然会引起战斗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人们在心灵上震撼和思考,面对各自工作岗位服务的对象,如何面对人生,面对危难,如何去发扬这种精神,特别能到工作的第一线去战斗去服务。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了新的号角,要掀起学习“三个代表”的新高潮。现在是非常时期,是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势态的时期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危难,它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一手要战胜看不见的SARS敌人,一手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取得双赢,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的新形势,新的要求和新的机遇。
“三农”(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党和国家,全国人民始终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全国抗击“非典”非常时期,最近我收到了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2000班三年级边永启同学关于在校组建《大学生“三农”特快专列》团队的来信。其宗旨是在校大学生如何深入到农村基层,生产第一线参与和服务“三农”,以达到缓解当今农村人才、技术短缺的严峻状况。我看此信后,感到十分欣慰,当代有许多大学生,你们身在高校学习,心向“三农”,你们没有忘记农村广阔的天地,没有忘记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忘记农民朋友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件事,我们又联想起去年类似的两件新事:一件是去年应南开大学邀请,为情系“三农”的研究生,本科生作了一次针对“三农”,推进“科教兴村计划”的讲座。这个主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事后,我和他们还共同研究创导在全国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强农工程”行动;另一件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主办了一次以“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为主题的论坛,这次论坛有两千多名同学热烈参加,我被特邀为首席农业专家的嘉宾,我与同学们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农大学子的神圣使命是为“三农”服务,你们的主战场在广阔的农村,农业农村农民不仅有紧迫的需求,同时也热切地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要有勇气,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和实力,一定能像白衣战士那样,知难而进,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2001年校内学生社团的农村发展研究会第七届会长罗洪富同学,他毕业后没有在城市找工作,毅然决然地主动回到自己的家乡贵州的山村去开辟他与农民共同发展的事业。他应用知识和献身精神回报“三农”。他给他的同学的来信中写下这样一段生动的内心:在农研会的同学里,我们共同的一点感觉就是“农民的需求是我们克服疲劳,熬夜工作的唯一动力”。作为农研会的会长,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农研人从来不,也永远不是靠酒精的刺激而一时冲动,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深厚的感情足以让我们终生热血沸腾。罗洪富同学正在以坚实的步伐来实现他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诺言,我们在期盼着他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
“三农”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仍远远不能适应整个国家发展的新形势,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是重中之重。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小康建设,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民问题,解决农民的本质问题是农民素质自身的提升和对农民的良好服务。我国有九亿农村人口,有四亿多农村劳动力,农民的文化素养是80%在初中及初中以下,高等专业人才的新型农民不足万分之一,这两个数字可足以说明解决农民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因为一切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重要的宝贵资源。关于农村人才的严重短缺的严峻状况,当前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但从近年来也看到了希望和曙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前年沈阳市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去年辽宁省已经人大会议通过,已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今年河北农大,特别是刘大群校长对此有高度的认识,通过近两、三年的努力,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经有关教育部门同意,将于今年有序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特殊培养计划,这是当今农业高校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培养农业农村一线人才的一大创举。全国有80万个村(近年来各地小村并大村,此数有所减少),若首先为每个村至少培养一名留得住,用得上,发挥作用好的大学生,全国60多所农业大学,每年培养8万名,还需十年的时间,可见农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三农”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它像一个大的战役一样,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像抗击“非典”那样,在党和国家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定能取得全胜。我们也要为“三农”的美好前景而奋战,特别要奋战在“三农”的第一线。下面我要谈一下为“三农”服务问题。
有的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当官,到好工作、好待遇、好地方的“三好”中去谋求发展。现在用人和求职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当代有志的大学生能否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三农”的崭新事业中去创业,当代有知识、有智慧、富有朝气活力的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开创出新事业,创造出新的奇迹来的。这里我还要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北京大北农集团》的创业者,董事长、总经理就是至今年36岁的邵根伙博士,他出生于浙江金华的农家子弟,他了解“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远大的抱负——“科教兴农,产业报国”。他原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农学院任教的博士学位老师,他在执教中钻研科研,攻克科研难关,在市场中寻找发展新产业的空间,经奋战近十年的他,该企业已发展到年营业额达十多亿元,他的员工队伍拥有50名博士生,100名硕士生,三千名本专科大学生。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拥有高管理水平,高新科技和高素质队伍,强劲发展中的企业。他的目标是创国内国际一流的农牧企业集团,员工队伍的素质目标是拥有100名博士生,1000名硕士生,10000名大学生。他有一个理念,就是大学生的主战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推广员和先进企业的示范者。他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他在全国的三十所农业大学中都设有大北农集团的奖学金,鼓励和奖励当代大学生到“三农”中,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他还将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用十年的时间承办好一所在国内颇有影响和实力的中国农民大学。邵博士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说明了“三农”需要人才,不仅需要大学生,还需要硕士生,博士生。“三农”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指导者,推广员,还需要现代农业具有规模经营的生产者、经营者,需要农业产业化中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农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类型人才和中间服务组织的人才,需要更多农业企业家和基层的管理人才。总之“三农”是大学生发展事业的“大战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广阔天地。
我是一名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部工作40年的老大学生。我和当代大学生一样,上大学不忘“三农”服务的热血青年交朋友。我1957年高中毕业,在1957-59年的两年中,直接参加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和乡政府的工作,给我最大启迪是农村需要知识,更需要知识的人才。我为了追求知识,成为有知识的人才,1959年我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63年大学毕业,当时我的志愿是听从党的召唤,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好了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准备,去回报“三农”。结果我被分配到北京,到中央农业部工作,这是同学们向往的工作岗位,组织上给我这个回报“三农”的好机遇,我以极大的兴致奔赴到这个岗位,当时我立志要充分利用这个岗位和有利条件,要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在农业部担任过两届部长秘书;在教育司工作12年,其中任职教育司领导十年;在中国农学会任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六年,在这主要工作的经历中,我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一切锻炼、学习的机会,了解“三农”,走遍了祖国东、南、西,北的广大农村,到过几百个县、乡、村和几百所大、中、小农业、农村各类学校。在黑龙江、内蒙、河南、上海等地,驻在农村工作和生活达6年之久。对发达、发展中的不同类型国家的“三农”也有所了解,特别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有着较多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为此,我在农业部的工作岗位上,围绕“三农”问题,进行努力创造性的工作。从1982年至2000年中倡导、组织实施了若干项创新和改革工作:如1984年全国300多所农业中专率先进行不包分配的改革;1989年为创建中国农民岗位资格证书制度的“绿色证书工程”(此“工程”正在全国深入发展);1989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农科教结合工作;1994年由我创导,由中国农学会组织实施的全国开展的“科教兴村计划”(这是为实施二十世纪小平同志为我国发展设计的第二步战略,在农村如何建设小康村的有益探索。经八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有关材料附上,可供大家参阅、思考以共同推进)。以上是我的简要思想、工作交流和深刻的体会。也许会对同学们有些帮助。
同学们!让我们在2003年的非常时期,在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中,凝聚力量,战胜“非典”。同时我们也应像抗击“非典”那样,面向“三农”,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先锋先导作用,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和中坚力量,通过克服你的困难和问题,开好《大学生“三农”特快专列》,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加快新型农民的成长和培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的时代在造就你们,你们一定能成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
最后祝同学们品学兼优,事业有成!
你们的朋友·老大学生 孙翔
2003年5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