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对服务西部评价积极 但认为配套政策还需完善

学生记者 李婧 张哲 农研会 刘治敏 2003年06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我校学生社团农村发展研究会目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同学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作积极评价。但是,他们普遍认为,西部开发应是一系列配套的工程,这项“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必须相应的配以教育,舆论,法律政策的支持。

这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区大四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问卷设计了八个问题,分别是:一、你是否了解此计划?二、你对西部的实际情况了解多少?三、你认为国家实施这个计划会对西部发展起作用吗?四、在这次活动中,你认为农大学生是否应该表现积极?五、如果你是志愿者,你参加这一计划的主要动机是?六、如果你对到西部去有些犹豫,那么你最大的顾虑是什么?七、如果你是支援者,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八、如果你是支援者,你是否会长期留在西部?

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第一,我校毕业生有71.4%认为国家实行这个计划会对西部发展起很大作用。25.7%认为作用不大,5.7%认为不会起作用。

第二,71.5%的毕业生认为农大学子应该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积极。

第三,学生选择到西部做志愿者,最大的顾虑,认为到西部去就要放弃在其它城市(如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机会成本太高的占45.7%。认为西部经济社会环境恶劣的占25.7%,认为是亲友反对的占20%。其它原因有:西部没有人才发展空间,本科生到西部不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顾虑总得说来是去西部做志愿者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牺牲,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利益吸引。这种利益不只包括物质待遇,还包括个人的发展前途。

第四,在假设自己是志愿者的前提下,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地方去的毕业生占29.6%,选择十分艰苦的地方的毕业生占25.6%,无所谓的占44.4%。

第五,这次调查,还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题目,你对“大学生支援西部”的其他看法。从收回问卷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由这件引发了对学校教育,包括自身成长的思考。比如有的同学认为我校作为农口学校学生的下乡实习机会太少,平时的暑期下乡也如蜻蜓点水,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运用所学专业,所以可以把去西部基层,看作是一种毕业实习。另一种提法是建议学校在授课中让同学充分了解西部认识西部,这样才可以使毕业生面对西部是更冷静更明智。

第二大类是对这件事报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热情。他们希望加大宣传,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以促进西部发展。还有的毕业生认为建设西部在当今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选择去还是不去,心里都应想着西部建设。

第三类是以一种客观的心态,评述这种政策或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一种是认为这项措施有不足之处,比如西部就业的同学也是支援开发西部就没有志愿者所享受的各种优惠,还有原藉西部回到原籍的毕业生不能与原藉东部的志愿者一视同仁。既要开发西部就要更加注重西部,那么对于原藉西部的人才应该更加看重才是,至少也应平等对待。另一种是觉得现在西部引进人才的政策还不成熟,相关的鼓励还不到位。比如一位同学在大学期间贷了助学代款,他说:如果选择去做两年的志愿者,那么我还清贷款的日期将向后推,甚至可能在限期内还不上。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目前西部不能为人才提供发展的软件硬件,而且西部的行政形象、社会形象都不够好,使选择去的同学往往面对亲友有的不解或反对。还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认为,人是理性的,选择去的同学一定从自身发展考虑了,选择不去的,也决不能被称为没有社会责任心。

调查中,毕业生们普遍认为:西部开发应是一系列配套的工程,这项“大学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必须相应的配以教育,舆论,法律政策的支持。也不能只谈西部的人才引进,有了切实和周到的政策支持,才有可能激励人才走进西部。学校应该在本科生教育中突出实践、下乡,尤其是选择西部地区实习,使西部离学生不再遥远;西部自身也应该可以尽快改变形象,为毕业生提供发展空间;国家政策的鼓励程度应更加实际,尤其是优惠分布全面公正,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可以无顾虑的选择西部。

据悉为了让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西部,探讨当前西部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农研会将于6月19日晚7:00,在西区新报告厅举办题目为《面对西部,我们……》的第三期中国农业人才论坛。并邀请茅于轼、李小云等专家和知名人士出席。

政策背景:

6月10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这项计划通过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工作,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这项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至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