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载人航天精神报告会”吸引北京高校学子
“神舟”5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数十万科技人员、工作人员联合攻关的结果,一大批青年人才由此脱颖而出。他们成才有什么共同特点?面对来自首都50多所高校的5000余名大学生,袁家军将其总结为:勇于接受挑战、善于学习、承担责任、团队协作和持之以恒。
袁家军说,在航天战线,70%—80%是年轻人。他们要面对飞船的696台设备、8万多个元器件,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重大影响。也正是在这项工程中,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总结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他们都勇于接受挑战,不怕困难;他们善于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做到一专多能;他们都勇于承担责任,从小事做起,赢得信任,从而有机会挑起更重的担子;他们都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工作中替别人着想,有困难共同面对,有风险共同承担;他们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难题锲而不舍。
报告会上,袁家军向首都广大师生们讲述了一些新闻媒体报道背后的故事,他用更通俗的语言直观的解释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开发研制和发射的历程。
袁家军说,自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这项工程后,便定下了三个目标:一、飞船上得去天;二、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正常;三、飞船要安全返回。目标定下后,3000多单位,数十万计的科技工作者便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在辉煌的背后,他们历尽艰辛磨难、克服种种困难,经历了方案制定,初样制造、考核、鉴定,无人飞行试验和载人飞行四个阶段。刚开始制定计划就用了半个月,计划排了五米长,这在许多老专家的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生产设备不够,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我们只好把工作分流到全国各地,这样的话,设计人员就要穿梭于各单位之间,没有了周末,没有了陪家人的时间,我们十几名小伙子就是二十四小时睡在了工作现场,睡醒了就立刻工作,确保工作的进程。
在设计进程遇到的困难中,最令袁家军难忘的是2001年10月3号发现返回舱的一个插头不通,当时时间紧迫,工作人员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硬性发射升空,二是撤回生产。本着“零缺陷”的质量意识,顶着重重压力,我们把工件撤回北京进行各种分析,许多同志包括我都受了处分,因为我们没有完成计划。这时,江主席批示:一、要绝对保障安全,二、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彻底解决,三、切勿抢时间。同志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顶住了压力,终于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最后,面对“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袁家军说,这要归功于党中央,归功于“两弹一星”精神,归功于那些战胜一个个困难的科技人员,虽然他们中间有些人因为长期疲劳离开了工作岗位,可是他们敢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永远在。
此次报告会是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报告会,激励高校师生学习我国航天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志,不断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反响热烈,机制017班的李保国同学说:“听完了这个报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神舟”5号是一种精神,对我做人、做事都很有启示。就像袁家军说的那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而且每件事都要做好。”交通013班的郭鹏同学说:“我感受到了航空人员的一种力量,那种为了工作忘我的精神,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们那样拼命,用那样的热情工作的话,那么一切都会像“神舟”5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