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德惠院士的墓,在农大曲周站内的一片树林中。有一条小石路通向那里。黑色的碑,方形的坟丘载的是千千万万曲周人爱戴尊敬的心。说起辛德惠,张庄当年老书记赵文不禁感慨万千。“辛老师好啊,俺们是好朋友啊!”
从1973年辛老师随队趟着雨水进村时,他们的心就跟曲周人民连在了一起。住“三漏屋”,喝盐碱水,吃高梁红薯干,挖沟筑坝,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风风雨雨,二十年含辛茹苦,终于在曲周这片荒脊的盐碱地上育出了树木葱茏,育出了五谷丰登。
徜徉在林间的小路上,看着辛先生的墓,听着小鸟清脆地鸣唱,老书记讲得一个个故事却在我的心头回荡:治碱之初,需要挖沟,开渠,平地,筑坝,辛先生都跟农民们一起干,农民们下水,他也下水,农民们光膀子,他也光膀子,结果背上晒出好多水泡。农民们心疼,叫他休息一下,穿上衣服,他说:那你们怎么不穿?农民说:我们练出来了。辛先生也说:那我也要练出来。晚上,他又在“三漏屋”里,跟其他老师挑灯夜战,研究治碱之法。“那天夜里俺几个娘们儿熬了半锅高粱面糊送给他们。他们吃的那个香啊!看着他们吃,俺几个老娘们儿心里……酸啊!……”。这是纪念辛先生的小品中的一段台词。却也道出了曲周人民对先生的心声。
虽不曾亲眼目睹,但我可以想象当年辛先生那几代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因为答案就写在现在曲周人民的心里,体现在他们对农大人的热情上。在曲周,只要你说你是农大的,他们都会很热情的邀请你到家里去坐坐,“你们就是科技的化身啊,看到你们能来,我们是打心底高兴”。
站在墓前,看阳光穿过缝隙,轻轻地映着三叶草含蓄的身影,偶尔几声鸟鸣点缀着辛先生亲自规划的树林。我深深缅怀这个未曾谋面的老前辈。他把自己最宝贵的一身献给了农业,献给了曲周大地,他的光辉形象深深的烙在曲周人的心底。他的不朽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代的农大人在这里奋斗不息。
当我们还在讨论自己在大学要不要找女朋友时,当我们吃着丰盛的饭菜,却仍在抱怨太难吃时,我们当中务实的人已经在黄淮海奋斗出了一片天地。我们曾经讨论过:最美好的年华到底要不要献给农村?辛先生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我们扪心自问:一个人要做出多大事业才能让一个县的几代人深深赞道,才能影响几代人为此奋斗不已?
眼望着为这大地付出了一生的辛先生的墓,我想到了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