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影 潘彩清
带着服务西部、开发西部的意愿,中国科学院组织了赴藏院士考察团。作为考察团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吴常信教授赠给西藏大学农牧学院2000只节粮矮小型蛋鸡“农大褐3号”及2000枚种蛋,以此作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承担的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矮小鸡引种与高产节粮型藏鸡培育”的试验材料。
提起2000只“农大褐3号”节粮矮小型蛋鸡历经40小时,飞抵西藏的艰难旅程,动物医学院教授滕可导颇为感慨。“农大褐3号”节粮矮小型蛋鸡在成都机场转机时,由于种种原因,小鸡在机场户外整整呆了一夜,第二天才成功搭乘航班到达西藏贡嘎机场,尔后又经过500多公里的路途,最终到达目的地——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时隔40小时,再次见到“农大褐3号”节粮矮小型蛋鸡时,滕可导教授与一同前往西藏开展合作研究的三位博士生张浩、魏泽辉、刘晓辉惊讶地发现,出发前原本活蹦乱跳的2000只小鸡,最终活下来了不足1000只,且有些已失去采食能力。在当地科研人员的支持下,腾可导、张浩、魏泽辉、刘晓辉,还有我校选派的援藏干部杨富裕马上对活下来的蛋鸡进行抢救,逐个为小鸡点滴葡萄糖生理盐水。几天后小鸡逐渐康复,金黄色的绒毛又恢复了原有的光泽,最终存活了870只。
“870只鸡一个也不能少”是当时所有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称重、打卡子编号、日龄状况记录……在海拔2900米的西藏大学农牧学院,870只小鸡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高原缺氧的特殊气候条件下,研究2000枚种蛋孵化过程中鸡胚的发育情况,是我校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我校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开展合作研究的第一步。
滕可导教授介绍说,开展科研合作,尊重对方的工作习惯非常重要。以种蛋孵化为例,当时种蛋与孵化箱的消毒及孵化条件的选择都采纳了当地科研人员的建议。有报道说,在高原缺氧的气候条件下,低海拔地区的种蛋在高海拔地区的孵化率为30%~40%,这次运到西藏的2000枚种蛋,孵化率37.78%,与报道水平相当。
种蛋孵化的全部过程,科研人员都做了认真的记录与观察。对孵化过程中发育停滞的胚胎,逐个敲开蛋壳,研究胚胎死亡原因。滕可导教授告诉记者,除高原缺氧导致鸡胚早期死亡率高的原因外,也不排除其它因素对鸡胚发育的影响,对此科研人员已经带回500多个样品对鸡胚死亡率高的原因,鸡胚的发育特点、生理生化特征都将做进一步研究。
“采集藏猪耳样、牦牛血、藏羊血做遗传资源分析再次显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滕可导高兴地说。藏猪饲养的最大特点就是散养。主人常常用诱骗的方法才能把自家的猪找回来。一天,有个村子的藏民说可以找回10头藏猪,博士生与农牧学院的藏族老师起了个大早,为采血做准备工作。谁知藏猪死活不肯上“钩”,直到天黑才找回3头猪,在藏民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堵住一头藏猪,采了耳样,其它两头猪闻声又跑回了山上。
滕可导教授笑着说,藏猪真的很聪明,采到的30份耳样非常珍贵。我们把从北京带去的小礼品、饼干、糖果还有文具都送给了藏民,真诚的友谊和对当地风俗习惯的尊重,使我们赢得了藏族同胞的好感。有了藏民的帮助,牦牛血、藏羊血的采集就比较轻松了。
在西藏工作、生活了两个星期,滕可导感受最深的就是西藏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他说,藏药材、野生菌、牦牛、绒山羊、藏鸡、藏猪、青梨、小麦等野生动植物资源都极具开发价值,但一定要做到保护性开发。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悠久的历史,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是大自然留给西藏的珍贵遗产。开发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造福人类,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但保护性开发非常重要,切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西藏就像个特殊的“实验室”,但科研条件比较落后。我校与西藏的合作互补性很强,在西藏开展科研工作离不开当地科技工作者的支持,离不开援藏干部所发挥的桥梁作用。2000枚矮小型蛋鸡种蛋的孵化,观察记录鸡胚生长发育情况,10多位西藏农牧学院的师生牺牲节假日时间,参与了科研工作。采集动物样品,当地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精通藏、汉双语的老师,帮助与藏民进行沟通。可以说,与中国农大开展科研合作,无论是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老师,还是西藏自治区畜科所的专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责任编辑:雨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