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坛]寻找精神的家园——著名作家王蒙莅临农大畅谈“文学与我们”(图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摄影 潘彩清
10月22晚,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来到我校“名家论坛”,作题为“文学与我们”的主题演讲。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演讲7时开始,但6点刚过,新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门外则是里三层外三层等待进入的人群。演讲开始后,仍有大批同学涌入现场,报告厅上下两层的过道上和墙角处都挤满了人,更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在主席台上席地而坐。连主持演讲的陈章良校长也说:“我一直担心这个二层会不会塌下来,因为它已经严重超载了。”
“今天人太多了,大家的掌声又太热情了,使我觉得在这样的气氛下没办法讲文学了。想起了我年轻时看的《列宁在一九一八》,这时候要讲的是:同志们,无产阶级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处处都让我感受到咱们中国是一个伟大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中国农业大学是一个巨大的学校……”王蒙幽默的开场白赢来了农大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
家园与境界
王老说,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精神成为一种需要甚至于弱点。我们必须承认个人的弱点,所以常常在人生中会感到孤独,觉得自己不能了解别人也不能被别人了解,觉得跟人的交流都是些表面的东西,你不能了解自己深层次的喜怒哀乐。你会感到孤独和陌生,以至产生恐惧,觉得事情包含某种危险,不能预测未来。而当你过分熟悉,你又会觉得窒息、厌倦、狭窄。人生在时间和空间各种具体的条件太多太多。
“这时候我们要感谢世界上有个东西叫文学,她可以把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告诉你,更主要的,她给你提供一个比你所在时空更阔大的精神世界,可以满足你扩展自己的经验、体验,满足你对人、对自己的了解,满足你对自己感情最深处波动的感受。接触文学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比现实家园更多样,更浓缩,更深。文学既是家园,又是境界。”
王老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一个概念——修辞。他说,修辞不仅是个语言学的概念,还是一个生活质量的概念。不仅语言要修辞,精神、生活、环境也要修辞。他形象地以情书为例,说文学起码能让你写出“非常动人的情书”,“我在爱情上的成功靠的就是情书写得好。”
方式与态度
王蒙表示,对待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态度,有科学的方式,有政治的方式,但有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文学的方式。
他给同学们分析了文学方式的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生抱适当的审美的态度,这是一种既介入又超脱的态度。对人生的功过、厉害、是非采取审美的体验,你会发现,无论可爱的、可笑的、感动的或是忍俊不禁的,你都能获得一种超脱、一种安宁,获得思考中得不到的东西。二是总体性的方式和态度,是对生活总体的感悟,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总体的关照。第三,是不急于做结论的方式,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提供你一些形象,提供一些生活画面,而不明确的作出一个结论。
王老还从个性与创造、情致与趣味、表达和理解几方面与同学们交流了“文学与我们”的关系。他说,个性本身是大自然的创造,一切事物都需要创造,文学更讲究创造,文学的创造比其他艺术的创造要求、讲究更加严格;文学的创造还体现在可以对人生实行“无害化处理”,一些颓废、癫狂的人却建造了异常宏伟的文学宫殿。他认为,文学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通过表达得到别人的理解。对于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普普通通的语言,文学起了一个激活的作用。
“中国文学没有没落,我也没有那么担忧”
当有同学问到王老“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走向没落,文学商业气氛日益蔓延?一些人为谋生、赚钱或出名而写作,作为前文化部长,你为此而担忧吗?”时,他表示,中国总体爱好文学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中国是个文学大国,有全世界最多的文学刊物,文学类书籍总销量非常大。当然,商业化影响是存在的,产生一些市场消费性文学作品也人之常情,“不可避免”。我们也应看到,有相当的艺术质量又有很好的销路的作品不时问世。“文学应经历一个在市场上较量、激荡、选择的过程,我们无法期待一个人成为最优秀的作家后才发出自己的声音,所谓‘大狗叫,小狗叫,野狗也叫’。”“中国文学没有没落,我也没有那么担忧。”
“文学比文学奖更重要”
作为大陆唯一连续四年推荐参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王老在回答“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和我国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无人获得该奖”的问题时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一方面是其奖金最高,另一方面是作者及其作品可因此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同时获得比奖金多得多的版税。但是瑞典科学院不可能是文学的最高裁判者,“如果认为他们有权利或义务选择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完全是个误会”。
王老坚定表示;“文学比文学奖更重要”。“如果我们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使个人得到前所未有的名声和成功,这个奖我们可以不要;但如果我们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瑞典科学院增添荣誉,这个奖我们要!”全场师生对此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陈章良:对王老师的书很迷
演讲由陈章良校长亲自主持。他在开场也表达了自己对一代文学大师的崇敬和拥戴:“我本人对王老师的书很迷,上学期间就读了王老19岁写就的《青春万岁》,他真的很了不起!”“在我年纪大了以后,喜欢读王老的散文。他的散文特别有意思,能从一件小事中反映一个大的哲学道理。有时候虽然看不懂,但能感觉到王老师在说什么。”
女儿:开始崇拜爸爸
王老的女儿王伊欢是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教师。在演讲中王老讲到了一个与女儿间的亲情故事,全场师生为之动容。在现场同学的提议下,最后由王伊欢谈谈“女儿眼中的父亲”。
“我想说一句心里话,这是我第一次听我爸爸演讲,刚才爸爸还说,可能很多人都崇拜他,而女儿是最不崇拜他的人。但从今天起,我开始崇拜我爸爸,爸爸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